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24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五校高一年级联合调研语文试卷
  2024.1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
  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是非必要的,对此,陈心想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具有实用性。
  B. 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 陈心想认为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不一样,并且通过列举写信、念信、记账等生活需求,都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
  D. 在陈心想看来,即便乡土社会的交流可以面对面,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认为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面对面往来,没有必要舍弃语言交流而采取文字交流。
  B. 由于文字是个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随着电话、广播、传真技术的发展,书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C. 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接触的熟人社会,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 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陈心想则从文字的优点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观点会是费孝通最认同的(   )
  A.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笔头寥寥语。
  B.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尤其是语言。
  C.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D.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4.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5.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文字的作用是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材料一提到了文字传情达意的弊端。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费孝通在材料一中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文字与语言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认为乡土社会的直接沟通减少了对文字的依赖。材料二由陈心想提供补充视角,指出文字在乡土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如教育、交流及维持身份尊严等。两篇文章对乡土社会与文字关系的探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汇处的文化思
  考,揭示了文字在人类交往中的复杂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错误。原文是“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可见“间接接触”不是文字传情达意不完善的唯一原因。
  C.“都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错,“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不属于从文字实用角度的论述。
  D.“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错误。原文是“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可见陈心想并未提及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郑士波
  父母一早出去了,中午回来的时候,脸色很不好。终于,母亲忍不住了,对我说道:“波仔,今年考不上就算了。我们明年再考。”
  我平静地询问后得知,曹二姑给我批的八字是:没有上大学的命。
  父母比我还焦虑不安,又不敢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就偷偷去找了我们那个小城里远近闻名的算命人。大家都叫她曹二姑。
  对此,我完全不相信。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对于考试,我非常自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