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570字。

  山东省高一选科指导联合测试
  语文
  2024.1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隔”与“不隔”的分别,曰: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姜白石“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情趣与意象恰相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晰,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王氏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有可商酌处。诗原有偏重“显”和“隐”的两种。“显”易流于粗浅,“隐”易流于晦涩,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毛病。但是“显”也有不粗浅的,“隐”也有不晦涩的,持门户之见者似乎没有认清这个事实。我们不能希望一切诗都“显”,也不能希望一切诗都“隐”,因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一切要能用眼睛看得见,所以要求诗须“显”,须如造型艺术。也有人接受诗偏重听觉与筋肉感觉,最易受音乐节奏的感动,所以要求诗须“隐”,须如音乐,才富于暗示性。所谓意象,原不必全由视觉产生,各种感觉器官都可以产生意象。不过多数人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为最丰富,在欣赏诗或创造诗时,视觉意象也最为重要。因为这个缘故,要求诗须明显的人数占多数。
  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梅圣俞说诗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看到写景宜显,写情宜隐的道理。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诸句,在写景中为绝作,妙处正在能“显”,如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蘋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见出“隐”的道理了。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
  材料二:
  “不隔说”是王国维整个诗学体系的一部分,应与“境界说”彼此融合,“不隔”或“隔”可以看作是作者与读者能否达成很好的交流。因此,“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作者与作品之隔;二是读者与作品之隔。
  首先是作者与作品之隔。若作者的感情不能真切地表达,那么作者与作品之间便隔了一层,尽管读者可以通过呈现出来的作品进行想象,但已体会不到作者的感情。如“酒祓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关系中解读“隔”与“不隔”,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解释更为具体。
  B. 材料一对“隔”与“不隔”的研究限于读者与作品之间,材料二则将其扩大到了作者与作品之间。
  C. 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一首作品中,作品与作者之“隔”和作品与读者之“隔”有时会同时存在。
  D. 朱光潜认为,之所以更多的人主张诗意要“显”,与意象需要依靠丰富的视觉才能建立密不可分。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旨在直接引出“显”和“隐”这个作者想论说的话题。
  B. 从第二段对谢、江、欧作品的分析来看,作者就诗论诗,不将诗人诗名大小带入评价当中。
  C. 从文章三、四段的论述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王国维“语语都在目前”的标准太偏重“显”。
  D. 第四段在阐述“显”与“隐”的不同功用时,采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最符合材料一作者“言情时要隐” 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B.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D.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4. 材料一、二都提到了“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化用典故的例子,请指出其各自阐释了怎样的道理。
  5. 《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给人以“不隔”之感。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戒指
  铁凝
  初夏的一天,我受日本友人邀请,去他家做客,并欣赏他的夫人为我表演茶道。
  这位友人名叫池泽实芳,是国内一所大学的外籍教师。因为不在自己的本土,茶道不免因陋就简,宾主都跪坐在一领草席上。一只电炉代替着茶道的炉具,其他器皿也属七拼八凑。但池泽夫人的表演却是虔诚的,所有程序都一丝不苟。我学着主人的姿态跪坐在草席上,细品杯中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