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29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12月阶段性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一、二、三、六、七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人提倡古文,是在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儒家传统思想指导下,改革文风文体的一种努力。这种改革几乎贯穿于整个唐代。
  中国的散文,一开始是重实用的。随着文学慢慢地与经、史、子学分离,它的抒情特质、辞采和声韵之美也不断被认识和加以有意识地发展。建安、正始间,通篇骈体开始出现,此后,骈文和骈赋便都逐步走向成熟。骈文为中国散文技巧和表现方法创造的新的经验是应该肯定的。然而骈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内容的社会现实意义,加之它过于追求琐细的技巧,使形式趋向僵化。
  文体和文风改革得到顺利发展的,是唐代。在陈子昂明确提出“以雅易郑”①的主张之后,散体的写作逐渐增加。文体的转变是由骈而散,文风的转变是返归质朴。二者实际上都是复秦汉散体文之古,除元结在技巧上有所创新外,大体没有超越汉前散体文的成就。
  幸而中唐时期有韩愈、柳宗元出来,开了全新的局面,从单纯的复古走向事实上的创新。韩愈、柳宗元都是深深介入当时现实政治的杰出人物,他们把对现实政治的态度等思想感情宣泄于文章中,给文章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韩、柳古文的最大成就是从空言明道走向参与政治、参与现实生活。有了这一点,才使“古文”与六朝骈文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真正区别开来。
  韩、柳古文的另一成就,是艺术上的创新。他们汲取各家之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古文的表现能力。韩愈的文章往往有儒家谆谆说理之长,又有法家如韩非之善辩,有庄子的想象变幻,又有楚骚之激越抒情。他甚至使用骈句,使行文更富于变化。柳宗元也是这样的大师,他的论说文除了以说理严密见长外,往往
  犀利有力,取譬常直接进入论旨而使思想深化;寓言以形象生动、嘲讽辛辣、思想深刻而又极其简洁著称。他成就最大的还要数山水游记,创造了一种蕴含着悲愤情怀、明秀中透出清冷、凄神寒骨的意境,这在中国散文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韩、柳文在艺术上集前人之成就而又加以融合创新,为散文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
  韩、柳古文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主张创新。他们两人都主张兼收并蓄。他们都不以集众家之所长为满足,而是求自树立。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谈到去陈言的三个阶段,事实上便是由学古到创新的过程。柳宗元强烈反对剽贼前作。他们的这些理论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巨大的价值,而且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如果从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来考虑问题的话,我们也会发现存在着一些疑问。魏晋南北朝时期注意到了不同文体的区别,注意区分文、笔之别②。萧统甚至明确地将子、史摒弃于他的《文选》之外,不列入“文”。这虽然不能认为是对文学特质的一种成熟的认识,但至少是一个开端,是“文学”观念正在发展的标志。这种发展如果能继续下去,“文学”这样一个理论范畴在我国或者能够发展到一种更成熟的形态。可惜的是,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后,这种发展也就中止了。古文家以“笔”为“文”,重新混文、笔为一,从此也就使散文理论一直停留在文章学的水平上。
  (摘编自罗宗强《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注】①“以雅易郑”是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主张,意思是用高雅替换俗艳。②古人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材料二:
  散文为什么被称做“古文”呢?原来古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的文字”,另一个是指“古代的散文”,这是中唐时候的作家为了区别于称为“时文”的骈文,给先秦、两汉时代用散文形式写的各种文章所提的名称,后来把他们自己写的散文也叫作“古文”。至于“古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文运动的全新局面出现于中唐时期,而在更早之前,萧统、元结二人都使古文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B. 柳宗元的散文虽不及韩愈文章那样能融儒、法、道等各家之长,但他的山水游记常取譬于寓言,更加形象生动、犀利有力。
  C. 韩、柳二人能够成功倡导古文运动,既是顺应了时代需求,也与他们自身务实求真的思想、散文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密不可分。
  D. 同样是答谢送马,庾信的《谢滕王赉马启》比韩愈的《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短小,可见骈文的情感表达方式更简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朝的古文运动是对散文从形式到内容的“复古”,体现了对儒家传统思想的提倡。
  B. 曾在历史上盛行的骈文虽然存在着形式僵化、受众不广等问题,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C. 如果唐人在倡行古文时能够重视文、笔的文体之别,那么散文的理论或将得到更大发展。
  D. 中唐作家所提倡学习的“古文”含义丰富,除指古代文字外,也指古代散文和古代道统。
  3. 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材料中“古文运动”精神的一项是(   )
  A.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B.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 而之焉之谓道。(韩愈《原道》)
  C. 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韩愈《答李秀才书》)
  D. 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4. 两则材料都在论述“古文运动”,其论述的内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韩愈和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提倡的写作精神,对我们今天倡导优良文风有哪些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的观前街
  郑振铎
  我刚从某一个大都市归来。那一个大都市,说得漂亮些,是乡村的气息较多于城市的。它比城市多了些乡野的荒凉况味,比乡村却又少了些质朴自然的风趣,疏疏的几簇住宅,①到处是绿油油的菜圃,是蓬蒿没膝的废园,是池塘半绕的空场,是已生了荒草的瓦砾堆。晚间更是凄凉,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