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850字。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俗语说的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
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是“到”字,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味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味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摘编自朱光潜《人生的艺术》)
材料二:
人文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探寻世界对我们的意义,艺术掌握世界的创造性想象方式不仅基于现实,同时又超越了现实,更由此带来艺术家主体对待世界自我超越的一种态度。由此,艺术特别是经典艺术,具有遏制私欲膨胀、提升人格修养的功能。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不仅表现在心理层面,也表现在现实层面。艺术人生的意义可从个体生存、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三个角度加以阐述,是一种有品味的人生,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
我国学界对于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往往较多关注对国外理论的借鉴,却相对忽略本土理论资源的传承,更缺少将二者融会贯通。从王国维开始,中国美学家创造了“无用之用”“无所为而为”“以美育代宗教”“怡情养性”等一系列美学话语。这些话语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把西方美学本土化,以解决中国的本土问题。
(摘编自杜卫《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完满的人生是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而整个人生则包含实际人生与艺术,但与艺术存在着隔阂。
B.艺术家是知道生活的人,这句话强调了他们的性分与修养,即必须做到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心灵的情趣与谐和。
C.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藏于心中,就会有“源头活水来”的心境收获,人们才不会陷入到生活的庸俗中去。
D.经典艺术有提升人格修养的功能,可助人生达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境界,但我国学界忽视了对其人文价值的关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忙于争温饱的人是情趣干枯的人,所以他们对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觉得缺乏趣味,这类人就属于缺少生活艺术的人。
B.“人生艺术化”这一美学话语的提出,既汲取了西方哲学智慧,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一种融会贯通。
C.艺术的生活必有欣赏与创造,生命个体需要把人生当做一件艺术品去塑造,并以此来提高人格修养,实现自我超越。
D.艺术创作讲究认真体验生活,但它并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二者相辅相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妙处的一项是(3分)
A.王徽之居山阴,忽然决定雪夜访戴,经过一夜行舟,到达之后他又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B.陶渊明远离官场,返回田园后作《饮酒二十首》,其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一个“见”字值得玩味。
C.“我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这是苏格拉底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留下的一句嘱咐。
D.曹操试探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方食,失匕箸”,恰逢雷声大作,便以胆小为由悄悄掩饰过去。
4.“艺术的生活”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朱光潜先生于1926年提出了全新的美学话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黑以后
徐则臣
亮了一下,然后彻底灭了,屏幕上只剩下一块方方正正的幽蓝的黑。大概是保险丝又坏了,在抽屉里摸了半天,打火机不知到哪儿去了,更别提火柴了。现在谁还需要这东西,城市生活不需要,这里没有火柴的位置。火柴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乡土概念,和锅灶、路边的野火和田间农民嘴上的烟卷生活在一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