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13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与其生活的轨迹相距甚远,因此,非遗类短视频的内容若仅停留于非遗文化的表象传播,很难引发年轻群体的共鸣与关注。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共同经验范围”的概念,指的是“所有参与者都带了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这种传播关系,他们用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么样来回答这些信号。”由此可见,非遗类短视频进行大众传播,需要注重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当今社会的各种潮流相结合,以此重构话语系统,使非遗类短视频内容得以优化,得到多元化的呈现,获得更多人的认同。
短视频内容的破圈现象,出现在媒体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并且由于市场大力推行跨界发展,逐渐形成“短视频+”融合发展模式,以此增加平台流量,在吸引粉丝的同时推动商业变现。如“短视频+电商直播”实现了内容和商业模式的互补,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达到裂变式传播的目的。短视频的时长较短,而直播播出的时间较长,同时直播可以使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与受众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有利于传承人个人权威身份的建立,与受众建立更深的信任关系,提高非遗产品的销量。
融媒体时代,非遗与互联网结合的同时,还可以将其与其他相关产业结合谋求共同发展,如“非遗+教育”“非遗+旅游”等,以此拓宽非遗的传播渠道,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如2019年4月,奇人匠心受
邀参加抖音非遗发布会,其创始人也通过峰会演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年奇人匠心还于线下举办亲子手工体验馆,邀请旗下非遗大师现场教授非遗技艺,包括陶艺、油纸伞、泥塑、石雕、木雕、扇艺、剪纸等,将线上传播延伸至线下,线上线下合力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从非遗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将非遗文化与短视频平台融合,也会对非遗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基于目前非遗市场化环境,除专门由MCN运营的非遗矩阵账号外,由于有视频行业和市场专业人员的支持,非遗整体发展趋势较好。但是非遗产品及非遗文化大部分还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经营与传承,不利于形成品牌,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非遗文化进行跨界整合,有助于增强非遗文化与社会各领域的粘合度,同时,在短视频平台打造非遗IP,不仅有助于增加粉丝量,扩大传播范围,还可以增强其商业转化力,解决目前非遗账号变现困难的问题。后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为满足心理和精神需求,因此商品背后所呈现的价值观、财富地位等,对于个体在群体中明确社会地位和获得自我满足感非常重要。由此可见,非遗类产品通过跨界整合营销,打造非遗IP,构建非遗文化品牌,并以短视频平台为依托进行品牌营销,扩大非遗的品牌知名度,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摘编自李坤钰《非遗类短视频的创造性转化》)
材料二:
首先是缺乏有影响力的民间“意见领袖”。
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主要有几类:一是主流媒体官方认证的短视频账号,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二是各地共青团省委官方账号及各地文化旅游厅等的政务类账号;三是红色旅游景区及纪念馆,红色文化相关研究中心、协会等的官方账号,如晋冀鲁豫革命纪念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非遗与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停留于表象的短视频传播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关注。
B. 非遗类短视频想要获得更多人 认同,需要与当下的社会各种潮流相结合,多元呈现其文化内涵。
C. 短视频内容的破圈现象,有利于社会话语系统进行重构,还能够促进媒体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
D. 以个体形式进行经营与传承的非遗产品,不利于形成品牌,难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为了吸引粉丝并推动商业变现,市场大力推行跨界发展,逐渐形成“短视频+”发展模式。
B. 人们的价值观和财富地位能够通过非遗商品呈现,消费非遗产品可以明确其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
C. 依靠短视频平台,打造非遗IP,能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解决非遗账号变现困难的问题。
D. 创作平台简单“搬运”红色故事,缺乏情感温度与互动反馈,使得一些青年人对红色短视频缺少兴趣。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论据是( )
A. 2023年1月敦煌研究院携手腾讯基金会助力“数字敦煌•腾讯互娱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项目,以传播敦煌文化为目标,为数字技术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B. 在齐鲁频道制作的《山东历史名人防疫指南》中,李清照和辛弃疾告诉大家“知否知否,应是勤通风勤洗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疫苗接种处”。
C. 博主@碰碰彭碰彭因在法国街头用古筝演绎《十面埋伏》《克罗地亚狂想曲》等中外名曲,推广中国传统民乐而走红网络,成为了一名千万级博主。
D. 抖音平台中@千寻江(九月),通过个人体验与热点结合,同时融入非遗“打铁花”和“冰雕”的匠心文化,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4. 红色文化短视频如何“破圈”?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5. 新华社短视频《如愿》感人至深,人们广泛传播、纷纷互动。请结合材料二,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202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升旗仪式。新华社发布的短视频《如愿》,除了升旗仪式现场画面外,还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到当下的重要历史场景:抗美援朝胜利、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北京奥运会……影片中历史人物的感性话语配以新中国成立75年前后武器装备与军事力量的对比画面,在音乐“我也将见你未见的世界,写你未写的诗篇”的烘托下,大大提升了内容的感染力。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探讨了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通过短视频进行传播的挑战与机遇。材料一强调非遗文化需与现代潮流融合,利用"短视频+"模式和跨界整合打造品牌,实现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材料二指出红色文化短视频创作形式固化且互动不足,缺乏青年关注。两文共同揭示了文化传播需贴近受众,创新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并利用数字平台和媒体融合,增强文化影响力和接受度。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能够促进媒体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无中生有。原文说“短视频内容的破圈现象,出现在媒体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并没有提到短视频的破圈现象有利于推动媒体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见
范小青
艾可是个不戴眼镜的近视眼,因为但凡能够配到的最高度的近视眼镜,对他来说,也只是个摆设,起不了作用,所以干脆就不戴了。好在光感还是有的,身边有什么东西,也能看得到,当然看到的只是一团模糊。
他原以为人生也就这样了,可是后来忽然又冒出了希望,有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手术很顺利,拆了纱布,睁开眼睛,艾可一下子就看清了医生的脸,他这才真正知道了,人脸居然是如此生动,人的眼神是如此有光彩,五官搭配得是如此精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