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960字,答案扫描。

  益阳市2024年下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习”是陶炼,  “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高一语文试题卷 第 1 页 共 8 页
  材料二:
  “乡土情结”形成于中国古代伦理社会,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带有鲜明的农耕伦理印记,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进入到现代社会,农耕社会日渐式徽,但作为一种文化心理, 乡土情结凝结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生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乡土情结升华为一种生命烙印。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指出,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是乡土社会最重要的.特性————地方性。
  B.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性质不同,礼俗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C.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的流动性低,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
  D.“乡土情结”的形成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时至今日,农耕社会日渐式微,但农耕文化印记尚未退却。
  2.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中村与村之间的相对孤立和隔膜使得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之间的往来也必然会减少。
  B.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才发生法律,来约束大家的行为。
  C.乡土文化对个人的涵养影响深刻,它从人出生便开始影响其思想和行为,最终成为其生命烙印。
  D.海外游子们只有在有所成就之后纷纷回国投身祖国建设,才能让家国天下的情怀得以充分展现。
  高一语文试题卷 第 2 页 共 8 页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乡土情结凝结为一种浓浓乡情”的一项是(3分
  A.在城市生活的张先生,总会定期购买家乡的特色农产品,并向身边的朋友热情推荐,他说只有家乡的味道才能让他感到满足。
  B.某画家在各地游历,他的画作多以自然风光为主题,偶尔也描绘乡村风景,他表示山水田园生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
  C.平遥的雷氏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古城内,从事着与古城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相关的工作,坚守着家族的根基和传统生活方式。
  D.有游客到乡村旅游,对乡村的古朴建筑和田园风光赞不绝口,拍了许多照片分享到社交平台,还表示以后有机会会再来游玩。
  4.小刚在阅读了材料一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请结合材料,补充所缺的内容。每空不超过5个字。  (4分)
  5.2024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面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鹰
  蒋冬梅
  他想起四十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男人,人人胳膊上架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俊,他逢人就说:  “看,一只海东青①!”
  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②”。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那里流传着山巅岩画的故事。捕鹰人登上峰顶的峭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巨大的鹰翅掠起疾风,铺天盖地袭来。有的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
  鹰来的那天,当他摘下蒙在鹰头上的皮鹰嘴子,亮光刺激了鹰眼,鹰暴怒地抖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