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题,约17600字。祖国土
江苏省南通中学 杜若
本专题共有两个板块:“故园音画”和“颂歌的变奏”。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感受和培养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还要就祖国与个人的种种关系进行深沉的思考。其次,还要咀嚼体味每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对一些精美形象富有哲理性的词句,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效果,进而能够运用;再次要体会散文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不同的特点与方法,最好能尝试创作。
故园音画
教学提示
本板块三篇课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但具体的内容笔法各有特色。
《祖国山川颂》恰似一幅散点透视的长轴山水画卷,景物阔大清新,绵邈万里,秀美多姿;感情真挚饱满,舒卷自如,动人心怀。文章中,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的渲染敷色,拟态绘形,不仅使祖国的山川美景,更加具体形象,而且使作者对祖国赤热的赞颂之情,一泻无遗。与此同时,还要知道,正是作者对祖国的感情如此之深之浓,也才有了这绘声绘色的表达。
《肖邦故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富有异国情调的水粉画,笔触明丽流畅、清雅迷人,情感真挚深切,很有内在的感染力量。文章中,作者一方面告诉人们,艺术家肖邦享誉世界的艺术创作,是与故园、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故园美丽的自然景物,风习民情,都是他创作中不竭的清流和源泉。一方面,又揭示了肖邦音乐的意义,它是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不容置疑的部分;与此同时,还诠释了小屋的意义:它是波兰人民朝圣之地,是世界艺术家造访的摇篮。
《长江三峡》是雄浑奇崛,瑰丽奔放的长江写意画。气势磅礴,雷霆万钧,摄魂夺魄,在雄壮峭拔惊天动地的壮美中,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写景时,作者或浓彩重墨,挥洒自如;或淡笔敷设,虚空留白;或抒情漫板,神话添趣。另外,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富有哲理性的议论,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值得咀嚼体味。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烧灼(zhuó) 铁骑(qí) 庇护(pìhù) 夙愿(sùyuàn)
B汲水(jī) 灰烬(jìng) 起碇(zhàn) 簌簌(sùsù)
C俏丽(qiào) 缱绻(qiânquân) 震颤(zhènchàn) 绿茸茸(lùrongrong)
D厄运(è) 漩涡(xuánwō) 瑰丽(guī) 对峙(shì)
答案与解析:C.
(A“铁骑”中的“骑”应为jì;B中的“灰烬”的“烬”当为“jìn”,“起碇”中的“碇”当为“dìng”;D中的“漩涡”中的“漩”应为“xuàn”,“对峙”中的”“峙”当为“zhì”。)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 )
A 层峦迭嶂 萦回 粉装玉琢 茕茕孑立
B 云蒸霞蔚 掳掠 峨冠博带 促膝谈心
C 荒诞不精 瘠薄 隽秀婀娜 悬崖绝壁
D 命途多舛 陡然 神妙莫恻 树影婆娑
答案与解析:B.
(A中的“层峦迭嶂”中的“迭”应为叠,“粉装玉琢”中的“装”当为“妆”;C中的“荒诞不精”中的“精”当为“经”,D中的“神妙莫恻”中的“恻”当为“测”。)
3.下列四组词语,依次填入横线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D )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轻盈的速奏。
A 娇弱 浮 娇嫩 轻快
B娇嫩 飘 娇弱 轻盈
C娇嫩 浮 娇弱 轻快
D娇弱 飘 娇嫩 轻盈
答案与解析:D.
(娇弱和娇嫩虽都有柔弱之意,但不同的语素是“弱”和“嫩”。弱,一般指气力小;嫩,一般指初生,与“老”相对,另外,还指颜色浅。所以,此处,形容蝴蝶翅膀,应为“娇弱”,形容色调应为“娇嫩”。
“飘”和“浮”中,“飘”不仅写出了云的轻盈的动态美,还与后面的“轻盈的速奏”相呼应。“浮”则很一般。
“轻快”和“轻盈”中,轻快,一般形容动作不费力,轻松愉快;轻盈,一般形容女子体态的苗条婀娜,动作轻快,此处用“轻盈”,不仅与曲子的温柔相和谐,而且,使作用于听觉的音乐更具有了作用于视觉的美感形象,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
4.下面句子中,修辞手法和其作用,阐述恰当的一项是( A )
A果然不久,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抱吻着每一个树梢,发出金色的笑。(用拟人的手法,形象鲜明地描绘了太阳升起时的色彩、动作和情态,更表达了太阳带给万物生命的希望和生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B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运用排比和衬托,抒发了作者对肖邦去世后寂寞环境的哀痛。)
C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巨浪被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子又激荡开去。(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船行江上时的迅疾和有惊无险的情景。)
D瞿塘峡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运用引用,与上下文互补,使内容更加具体。)
答案与解析:A.
(B.运用排比和衬托,描写了肖邦去世后,故居环境的静寂冷落,以此反衬强调他音乐的不朽。C.这里修辞手法的运用,虽是写船,实际是通过船的景象突出江流的迅疾汹涌,惊心动魄。D.这里的引用,主要是说明自古以来,瞿塘峡就是险要之处。引用,一方面具体形象地佐证其险,一方面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文章有了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
5.下列诗中方框处应填的一项是( )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独留青冢向黄昏。
图画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A半卷红旗临易水 B一去紫台连朔漠
C二月郊原尚朔风 D三春白雪归青冢。
6.下列的文学文化常识,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这里所说的明妃指王昭君,为避讳,而称明妃或名君。
B《长江三峡》选自我国当代散文作家刘白羽的游记散文《长江三日》。
C“颂”,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指歌功颂德的诗,后泛指一切赞美歌颂祖国的诗文。
D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和《风赋》。
答案与解析:D.《风赋》是宋玉的作品。
思考和感悟
1请简述下列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我爱祖国的语言。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跃。”
1.参考答案:通过拟人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把我与祖国母亲的关系化解在我与祖国语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跃”,更突出了与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的至关重要的血肉关系。
2《肖邦故园》中,提到故园的环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