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740字)
《祖国土》教案
江苏省如皋中学   gaodao110
教学目标
1、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2、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那里比任何地方更能够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出诠释。 那里有一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二、作者简介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
    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因其诗歌的非革命性,被苏共领导人斥为“混合着污秽和祷告的荡妇和修女”。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作品被禁止发表。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
   《安魂曲》是阿赫玛托娃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35——1940年间。当时,为了保存这部作品,诗人不得已像荷马时代的诗人似地,写完某些片段,便给自己最可靠的朋友朗诵,然后由后者背诵,在脑子里“存盘”,再毁弃手稿。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魂曲》成了一部口口相传的作品,它们直到1987年才得以全文发表在《十月》杂志上。1961年,她为这首长诗加上序曲:“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作为一个女子,卫国战争时期曾经为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奉献诗篇,阿赫玛托娃试图在光荣的阵营以外为自己、为民族辩护,为他人、为将来思考,“死亡之星高悬我们的头顶,/在鲜血淋漓的皮靴下,/在玛鲁斯黑乎乎的车轮下,/无辜的俄罗斯在痉挛挣扎”。她眼中是痉挛的俄罗斯,生了病的祖国,但是,在“鲜血淋漓的皮靴下”,受难的她却并不因此责难伟大的母亲,而是发出思索的声音:无辜的俄罗斯,也许还是被蒙蔽的俄罗斯、高烧的俄罗斯、挣扎着的俄罗斯。
“让我经受病痛岁月的折磨,/窒息、失眠、发高烧,/夺走了孩子,夺走了朋友,/还有那神秘的吟唱的天赋——//经过如此难以忍受的时日,/我跟着你的弥撒这样祈祷,/以使黑暗的俄罗斯上空的乌云,/变成光芒四溢的彩云一道。”在这首令人惊异地表现出摒弃个人私利的《祈祷》中,诗人祈祷命运,以便有可能为俄罗斯奉献出所拥有的一切—自己的生命和自己亲人的生命。
本诗是作者1961年创作的诗歌。诗人一生命运多舛,但她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在流亡他乡的日子里,她也在吟唱着:“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决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粗俗的谄媚我决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为他们献呈。”《祖国土》更是直接地表达了她的爱国热忱。
三、十四行诗简介
    英语十四行诗,又称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押韵方式一般是abab、cdcd、efef、gg。这种诗体的诗节长度适宜,是抒发复杂情感的极好形式。由于它很短,押韵又极严格,因此要求诗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技巧。一般说来,前八行倾向于问题、景况、或事件的陈述,后六行则得出答案,最后的对句常常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阿赫玛托娃的这首诗就属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