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780字。

  郴州市2024年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10页,有四道大题,共23道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并 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 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 3 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 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 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 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乡土社会中,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   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   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  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   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 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 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 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 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 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 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 一文不 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 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 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 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 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 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 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 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 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 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 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 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 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 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 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 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 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 涵。它涵盖了乡村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包括乡村 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民间艺术等。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土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熟悉,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人们 能获得一种自由。
  B.乡土社会中的“信任”来源于“熟悉”,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现代社会为保障人们的利益,所以发生了法律。
  C. 乡土社会中孔子对“孝”的解释因人而异,这表明乡土社会没有统一的 道德标准。
  D. 只要采取有效措施,乡土文化就能在现代社会中完全恢复其原有的风貌 和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论证结构为分总,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进 行对比,凸显乡土社会的特点。
  B. 材料一通过列举孔子对“孝”的不同解释,论证了乡土社会中从熟悉里 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这一论点。
  C. 材料二论证结构为层进式,先论述乡土文化的内涵,接着指出其面临的 挑战,最后提出传承与创新的措施。
  D. 材料二在论述乡土文化面临的挑战时,运用了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说 服力。
  高一语文试题第3页(共10页)
  3.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一论点,下 列选项中,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论点是(3分)
  A.一些古老的乡土建筑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
  B. 许多民间手工艺人坚守传统技艺,并通过创新使其焕发生机。
  C. 年轻人对乡土文化缺乏兴趣,不愿意参与相关活动。
  D. 部分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盲目拆除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
  4.材料一中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简要分析其在论述中的作用。(4分)
  5.材料一中提到“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而材料二则强调政 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保护乡土文化。如何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请简要分 析。(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人间
  史铁生
  “瘫痪后你是怎么……譬如说,你是——?”记者一时不知怎么说好, 双手像是比划着一个圆球。
  我懂了他的意思,说:“那时我只想快点死。” “哪里哪里,你太谦虚。”他微笑着,望着我。  可我那时是真想死,不记得怎么谦虚过。
  “你是不是觉得不能再为人民……所以才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