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24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B卷
一 、现代文阅读 ( 35分)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 ——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者 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 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 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地自己教育 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 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 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 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 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 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 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累了无数经验,发现 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的学识。例 如,我想做农吗,怎么地改良土壤,怎么地改良种子,怎么地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 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 反是则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想做财政家吗,何 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永的知识,就定 这一类。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 每日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 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 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 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 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地去判 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 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怎 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 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 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因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 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 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正失败 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 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 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不能明确划分,哪 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 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你想,有这种人 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的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 的事。 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即便有了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即便有了优美 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 “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 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 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 变为绕指柔了。总之, 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 自己的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炼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 应做之事, 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 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絀的丑态。这便是教育的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选自梁启超《为学与做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类心理的知、情、意三部分,可以发展达到智、仁、勇,最终实现不惑、不忧、 不惧。
B. 常识、智识、智慧,三者逐层递进,都是知育的重要条件,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判 断力。
C. 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所教的都是常识和专门智识,主要用于帮助我们获取职业 技能。
D. 学校所学,有助于我们解决生活和职业中的很多疑难问题,而不至于凡事都暗中 摸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灵活变通,磨炼我们的脑筋,让它变得细密、踏实而且 清明。
B. 文中多处使用设问、反问,引起注意和思考,表达了作者的鲜明态度,使论证 有力。
C.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从三个层面展开分述,层次清晰,逻辑 严密。
D. 文中多处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生动形象,突显观点的正确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B.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C.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D.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本文是梁启超于1922年为苏州学生联合会所作演讲中的一部分。文中多处使用人称 代词“我们”,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不忧”“不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宗月大师
老 舍
在小的时候,因家贫体弱,我九岁才入学。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 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 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 让她为难。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