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8300字。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本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调研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立场,在今天成了人们争议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由立场所启示的问题氛围笼罩着全部的学术灵魂。
所谓立场,就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你的立场就是你所处的位置,你的位置决定了你的视角和眼光,决定了你的兴趣和态度,决定了你的“所见”和“不见”。立场决定视角,视角产生认知,认知影响判断。作为中国学者,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立场,这点尤为重要。
中国比较学者的立足点在哪里?任何比较都有比较的主体,比较的主体必须立足于某地,才有力量和能力进行比较。比较学者必须脚下有根,他的“比较”才能舒展自如、运斤成风、游刃有余,最后进入“比较”的最高境界。比较文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是跨文化的,而各种不同文化显然又存在着差异、矛盾,甚至对立,那么,我们该怎样评判这些不同的文化,我们以怎样的标准、理论或者观念去评价各种不同的文化?西方文化霸权和欧洲中心主义显然是我们所反对的,东方中心主义与民族主义也是我们应当担心和警惕的。比较文学在消解了以上各种“主义”以及传统思维习惯和定势之后,是否就不再有中心,甚至失去了立足之地呢?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比较学者比较的视野和方法时,是否将他们比较的立足点也一并横移过来?抑或是逐渐建立自己的比较文学的立足点,而真正领悟和掌握了比较文学的精髓?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普遍和深入,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西方人对文学标准的选择、评定越来越限制。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于文学研究标准的认定也越来越接近,甚至趋于同一。这种情况固然意味着中国人对西方经典认识水平的提高,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认知水平的同步,但也隐藏着中国学者独立思考和原创精神的弱化和丧失。因为这种“同一”基本上等同于“同西方”,尽管这里的西方可以是西方不同的国家。这样一来,西方学者对文学的“比较”标准就会成为唯一正确的标准,这也将成为衡量所有非西方学者学术眼光和水平的唯一标准。研究莎士比亚的非西方学者,最高目标和理想就是将来有朝一日能得到英国的莎士比亚专家的首肯和赞扬,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就得看俄罗斯人的脸色行事;研究福克纳的,自然就得唯美国学者的马首是瞻;至于研究歌德,当然就要看德国学者的眼神了……而那些西方汉学家,似乎并不太在意中国学者说了些什么,尤其不大在意中国学者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说了些什么,有些西方汉学家甚至声称:中国的20世纪文学史只能由他们来撰写才是最公正、最客观、最真实的,因为他们最少顾忌和偏见。而事实上西方汉学家独特的视角和富有创见的成果的确曾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因而改变了我们对某些中国文学作品的评价和看法。
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叫“汉学”,中国人研究外国人的汉学叫“国际汉学”,国际汉学研究在今天已经成为国内一门蓬勃发达的学科,有了不少专门的研究机构,出了许多刊物、专著和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立场对学术研究至关重要,就中国的比较学者而言,立场决定了他们在面对迥异多样文化时的视角、认知以及判断。
B. 比较文学在消解了各种“主义”和传统思维习惯后,便失去了比较的立足之地,这引发了作者对该学科发展的反思。
C. 西方对文学标准的严格限制,中国学者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与学术立场的缺失,使得中西文学研究标准越来越趋同。
D. 除了借鉴西方观念、术语、写作方法和形式,真正做到中西文化的对话及学习好东方的智慧同样值得相关学者去关注。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研究莎士比亚的非西方学者,其最高目标和理想就是能得到英国的莎士比亚专家的首肯,评价标准唯一可能会带来学术创新的禁锢。
B. 西方汉学家声称中国的20世纪文学史只能由他们来撰写才最客观公正,作者认为这反映了西方部分学者的傲慢姿态和学术偏见。
C. 国际汉学研究蓬勃发展,而中国人研究西方的学问却不受重视,作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创见,这体现了作者较强的自省意识。
D. “立场”决定了我们的“所见”和“不见”,如果“立场”错误或没有“立场”,我们的比较研究或许也失去了它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巴赫金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德国汉学家理查•威廉来到中国后钟情于中国文化,自取中文名“卫礼贤”以示对中国儒学的尊崇,他对中国文化的解说是以欧洲人的视角展开的。
B.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识到,“如果我们像无家可归的海盗,觊觎地栖身在异邦的海滩上,《奥义书》的智慧和中国瑜伽的顿悟,于我们又有何用呢?”
C.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
D.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欧洲人的“东方主义”实际上是西方建构的产物,西方人眼中,一方面中国人习性低劣,一方面东方有令人神往的神秘色彩。
4.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论证效果。(4分)
5. 为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时选入了先秦诸子散文和外国经典小说,请谈谈本文对你学习这些课文的启示。(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句子论证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比较文学在消解了各种‘主义’和传统思维习惯后,便失去了比较的立足之地”错误。原文第三段说的是“比较文学在消解了以上各种‘主义’以及传统思维习惯和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驰骋
【英】珀•霍•纽比
①雷•德罗夫自认为有那么一点热血青年的劲头,但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位大型保险公司的普通统计员。他时常穿着一件从市场换来的黑色西装。他娶了医生的女儿,他们有一个孩子,叫佩妮,17岁。在他内心,一方面想打开笼子的门,好让他女儿自由飞翔,另一方面却想紧紧关上这扇门。而他的妻子埃莉诺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她认识到,当今这个世界已经迥然不同于她所成长起来的那个世界了。
一个星期六午后,来了个朋友找佩妮,那是个穿着黑色衣裤、戴着安全帽、骑着一辆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