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190字。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对于乡土中国自身的存在而言,它显然不会是密不透风的铁板,而是像大大小小四处分布的磁石一般,一块一块地把不同的人一群一群地吸附在了一起,形成了不同群体之间各自分立开来的自我存在,这显然成为乡土社会共同体生活的一个基本形态,即老子所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的存在。人们在这之中,基于一种家族的认同以及地缘共同体的情感与认知去构建起自身的社会组织形态,以此来安排和处理日常事务。这会是一个基于熟人关系而少有或者并不鼓励一种流动性发生的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血缘社会大体稳定,家庭成员新旧接替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接替”过程。
B.无论是“血缘社会”还是“地缘共同体的情感”,皆容易形成地方性的差异性。
C.“父死子继”一例说明因生育而维持的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缺乏变动的社会。
D.社会变迁的速率一定程度上决定血缘作用的强弱。变迁速率越大,血缘作用越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社会,“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出现是血缘社会血缘继替的表现。
B.“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体现民俗文化的特征既是地域性的,也是继承性的。
C.基于生育制度维系的乡土社会关系认同,能使人们更大范围地形成共同性意识。
D.不同历史时期,多元一体的社会关系格局涌现出发挥各种形式功能的治理模式。
3. 下列诗句能体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一观点的是( )(3分)
A.嗜好既殊尚,言语亦相抵。——宋•郑刚中《风俗》
B.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唐•元稹《生春》
C.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嘻嘻。——唐•白居易《观儿戏》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宋•欧阳修《元夕》
4. 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用“血缘是—— 的亲子关系”的句式为“血缘”下一个定义。(4分)
5.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对研究中华民族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多元一体”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