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710字。
四川省南充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的生活秩序对在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同样具有提示与比照的意义。乡土生活秩序与时空文化设置依循的是自然时间秩序与人伦原则,人们依照四季节律安排生产生活进程。乡土的人文时间紧密地依靠着自然节气时令,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祭祀信仰无不与四季时令相关。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乡土社会自然而然。同时乡村的和谐基础还是人伦原则,“忠孝”“孝友”“孝义”这些人伦概念是乡土社会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们孝敬长辈,友爱亲邻,互助互惠,乡土共同体的亲密感觉让人们感受到相互依存的温暖,如乡村家庭养老与亲邻互助养老等。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的精神有两点长处:一是伦理,一是人生向上。”正因为如此,中国乡村生活温暖而有生气。
传统村落能够维系千百年,除了其牢固的精神核心之外,往往还因为有一套健全的乡村治理机制,以期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激发乡村治理的内部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愿景,这为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美乡村”愿景对乡村提出的不仅是生态宜居的物质生活环境,更看重的是和睦和谐的社会环境与相互关爱、充满人情的新伦理生活。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返乡的乡贤作用十分重要。乡贤是走出乡村又返回乡村的社会精英,他们挚爱乡土,熟悉乡村,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治理经验以及人脉资源,而且具有公正奉献的良好个人品质与建设乡村的热情,是引导中国乡村变化的重要人力资源。村落乡规民约的制订,公共事业的组织与开展,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的建立,都离不开村落中德才兼备的乡贤,以及围绕他们形成的民间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乡贤历来是主导力量之一。传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与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与组织作用,是村落生活正常运行与秩序的保障。
夏昌宝是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金包山村进城经营小商品群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该村外出经商者500多人,富裕的村民很多,但对村里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村落一盘散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夏昌宝联合商会同仁,以修复村里的传统信仰中心马仙庙为契机,调动村民共同参与。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材料的提供材料。通过让村民集体参与公共庙宇建设,将村民凝聚起来。主持庙宇事务的人得到了村民的信任,成为村落负责人,金包山村从此活跃起来。
岁时节日是村落信仰、伦理、物质生活与娱乐的集中呈现,是村落人际关系协调、家庭与社会团结的重要机会。传统节日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治理机制的有效环节。人生礼仪是关注人的生命历程的仪式,它对于村落社会来说是大事,是村落人们相互扶助、人情往来的重要契机。村民在诞生、成年、婚庆、丧葬等人生仪式中,通过参与互动,在仪式过程中接受宣示与教育,增进村落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村落社区的凝聚力。岁时节日与人生仪礼是村落社区治理的有效资源与平台,对这样的村落生活内容的关注,帮助我们认识乡土文化的特性,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
这对于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现代人来说,具有反思的参考价值。我们能否在现代合作理念下,重建乡土的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值得思考的。
(摘编自萧放《重返乡土:中国乡土价值的再认识》,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个体不能割裂传统而存在。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包括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从历史上看,“乡土中国”构成
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现代社会在城市生活的人具有提示与比照的意义。
B.传统村落之所以能够维系千百年,是因为它牢固的精神核心,实现了“三治合一”。
C.现代社会会对传统社会结构产生冲击,但也与传统有多样的联系,并未与之完全对立和决裂。
D.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但二者都是一种行为规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岁时节日与人生仪礼属于人伦原则,是乡村和谐的基础,重视这些有助于乡村人际关系的亲密。
B.材料一中,夏昌宝的事例说明新时代建设“和美乡村”,需要发挥乡贤的作用来增强村落社区的凝聚力。
C.材料二中,现代化致力于提高和改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但也需要对传统价值重新体认和发掘。
D.材料三中,费孝通先生认为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人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3.下列选项中的言语和行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划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邶风》中,静女主动赠送彤管和英草给心上人。
B.《赤壁赋》中,苏轼与客夜游赤壁,饮酒诵诗,欢饮达旦。
C.《礼记•曲礼》言及孩子孝顺父母,早、晚主动省视问安,侍奉就寝。
D.韩愈《原道》言: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4.材料三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具体做法及其合理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了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湾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