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980字,答案扫描。

  2024-2025 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近期,王峰团队的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面世引发关注。联想到去年由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创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短篇小说《机忆之地》,可以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变化,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开始朝向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攀登。
  ②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 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
  ③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2017 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④某种意义上,作家和人文学者的态度是对的。目前,无论是认知心理学、自然科学、计算机领域还是哲学和艺术创作领域,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艺术的核心创造力,常常就是有关无限性和非理性的表达,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人的大脑至今仍具有高度的神秘性,人工智能的“世界模型”建构依然远远赶不上人脑的运行模式。哲学家赵汀阳在其著作《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中谈到,当前人工智能还停留在“图灵机”阶段,凡是人脑能够进行的、一切在有限步骤内能够完成的理性思维,它都能有所表达,但欠缺创造力和变通能力是其重要缺陷。
  ⑤此外,人作为主体,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复杂的感性经验,而个体经验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正是生活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学艺术重点表现的内容,无数经典文学作品正得益于此而不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没有经验的实感及处理经验的艺术转换能力,也就将永远无法拥有人类标准下的艺术创造力。慕明正以虚构的科幻故事表达了类似观点:当传统的写作观念烟消云散之后,“故事”仍然是人类创造力最后的高地。因为故事如同由无数线索编织而成的巨大挂毯,正是这些线索携带着广阔世界和自我心灵感受,让无数层次的信息以自治而又具有审美性的方式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艺术世界里。
  ⑥回到这两部具体作品的讨论中来,《天命使徒》是一部超大体量的“网络玄幻小说”,它有主人公,故事情节大略完整,相较于情节和叙事,风景和人物内心描写更为突出。但就如同王峰自己给这部作品打61分一样,小说的文学性是存疑的,存在语言冗余、叙事性不足、模式化套用和堆砌痕迹明显等问题。如果说小说语言问题能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升级而改善,那么叙事诗学作为小说核心问题,可能是人工智能小说创作永远无法攻克的“难关”。
  ⑦相较而言,短篇小说《机忆之地》的人物对话性更为突出,但也存在文学性不足的问题。不过,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一部“百分之百由AI创作出的小说,“作者”借助“Memoria”之口阐释了对数据、记忆和人类情感关系的理解。从思想性(无论是AI真正思考的结果还是意外的巧合)而言,《机忆之地》如同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未来寓言。
  ⑧值得追问的还有,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能否解决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艺术发生学问题?文学创作能否真正被“人工智能技术化”?这是很难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问题。如同青年科幻作家、文学计算领域学者刘洋谈到的,人工智能文学创作,首先需要建构一个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只有对文学进行可量化、指令明确的拆解和数据化,然后用人类文明长河中无数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数据库、语料库、修辞库、情感表达库,并进行大算力的喂养,才能推动文学创作大模型的发展。但其第一步——文学的量化,至今仍然被视为“天方夜谭”。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之路,依然道阻且长。但如同我们对科技发达时代的“奇点”何时来临一样无法预知,人工智能创作的可能性边界及其发展速度,我们也很难准确预测。但有价值的是,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他者”,可以让人类自身不断反思——科技时代,文学的独特价值究竟在何处。
  (摘编自康春华《“叙事诗学”可能是写作无法攻克的难关》)
  材料二:
  莫言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文学并不是无用,而是有“无用之用”。文学并不像科学一样拥有很强的目的性,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属性和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不有意识地为政治所用。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自己的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道德伦理风貌,并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编自马嫣然《浅谈文学无用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慕明的想象,一旦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再独特的作家语言风格也会被人工智能自如运用到文本创作之中。
  B.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成为人工智能正在以难以阻挡的趋势对写作领域形成“包抄”之势的标志。
  C.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只能完成有限的、程序化的事情,尚无法把握无限性、非理性和不确定性思维以及个体复杂特殊的感性经验。
  D.本文作者对运用人工智能实现真正的文学创作持有乐观态度,但什么时候实现是无法预知的,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或能模仿、创造出一个故事,但永远不会解码这个故事背后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心灵感受。
  B.《天命使徒》和《机忆之地》共同之处在于,突出的语言描写冲淡了小说叙事,造成其文学性不足。
  C.人工智能创作是由严密的逻辑与计算支撑的,优秀作品创作过程需要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来支持。
  D.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发言,强调了文学的独立性及其在精神层面的独特价值,并非真的无用。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工智能文学创作未来尚需解决的问题的一项是 (3分)
  A.提供写作创意的能力
  B.风格转移算法的发展水平
  C.艺术的创造力和变通力
  D.经验的实感及处理经验的艺术转换能力
  4.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4分)
  5.科技时代,文学有哪些独特的价值?请结合材料简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声的歌
  荒 煤
  一九三八年的十月革命节。
  黄昏夕照中,延安城闪耀着热情和欢喜的光辉;红旗在阵阵歌声里飘扬起来,街道上拥挤着灰色的人群,阳光投射在他们红红的脸颊上、衣领和胸襟上的红证章上。落日似燃烧起一堆火焰,熊熊的红光在苍穹波动着。
  他仿佛投入太鲜丽的红色的海里,感到头都有些昏眩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