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9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是圣贤治理国家,追求“和”是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尚书》中有许多表达“和”的文字,大都含有“和谐”“和平”之意。美国学者贺凯认为“和谐自律”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点。孔子生逢乱世,礼仪丧尽、战祸连绵、民不聊生。严酷的现实激发了孔子对于“和”的热切期盼和关于“和”的深刻思考。《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一个人喜怒哀乐的感情未曾发动时,心中平静淡然,叫作“中”;表露出来后,合乎法度,无所乖戾,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和”是天下之人共同遵从的普遍法则。若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就各安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在孔子看来,国家“和”的基本表征是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百姓以睦相守,是谓国家和顺。
  如何才能实现“和”,孔子强调“德”的作用。“德”可以理解为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礼记•大学》曰:“德者本也。”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主张“志于道,据于德”。孔子以反映“民本”为根本志向,主张治理国家是道德与事功的统一。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安。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就是说,怀德是安身立命之本,立德是建功立业之基础。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诉求。“民为邦本”是政治理念,“为政以德”是政治原则,“保民养民”是政治策略。德政是指向善的心愿。德是政的内容,政是德的载体。《论语•颜渊》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里仁》曰:“德不孤,必有邻。”一方面,孔子强调以德治国,是把道德作为治国重要内容或立足基础。以德治国强调以说服、教育、劝导、感化等方式提高道德认识和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孔子要求在上者明道善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行“惠民”“安民”“利民”和“富民”政策。孔子思想是国家治道之本。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强调“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主要讲的是道德修养,“安百姓”主要讲的是在民众中推广道德的内容。孔子由最基本的亲缘相处,推测一个人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的效用,在危难时刻体现出深明大义,表现出推己及人、惠及社会、实施德政、博施济众的深刻思想。孔子强调君王自身是“正德之本”,应为万民之表率。《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谭嗣同认为:“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孔子以“仁义”为基本道德品性,打通了政治与伦理的相互隔阂。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人性的检验;不论何许人也,都要担负道德的责任。
  (摘编自徐平、陈丽华《大道人心,卓然自立——孔子思想的四重境界》)
  材料二:
  老子认为“道”本身是和谐的,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和谐的根本原因是“得道”,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执大象”,“以道莅天下”,按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原则办事。
  老子说:“夫天下,神器也。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意思是说,天下人是神圣的啊!对他们不可强行所为,也不能硬性控制。强行所为的,必然失败;硬性控制的,必将失去。究竟是视人民为“神器”,“以百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圣贤治理国家追求“和”,而“德”凭借其社会责任感在实现“和”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B.孔子认为“和”在国家层面上,它的基本表征是“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大臣法,小臣廉”等内容。
  C.孔子认为君主自身不仅是“正德之本”,还应成为万民表率,在百姓中推广道德的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和”。
  D.材料中,老子认为“道”本身是和谐的,提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倡导“仁义”是基本的道德品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和孟子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都强调了个人品德对于社会的意义。
  B.材料一引用《大学》《中庸》的话都深刻地揭示了“和”的内涵,以及“和”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
  C.老子认为顺应民心民意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这符合他提出的“按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原则办事”的观点。
  D.材料二在解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时,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大厦”的比喻生动形象。
  3.下列各项不适合做材料二最后一段论据的一项是(    )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B.“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传习录》)
  C.“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孔子家语》)
  D.“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4.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如何实现“和谐”,孔子和老子的观点有哪些异同?请简要概括。
  5.经典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邃,也在于其影响的深远。孔子、老子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老铁
  张琳
  写到路老铁,是因为我在除夕那天遇见了他。我在振兴农贸市场购年货,远远地,一个身着铁路制服的人骑着电瓶车缓缓驶来,一副熟悉模样,到了近前,我叫了一声:路老铁。他一愣,扭头端详我。嘿,这表情,不是他又能是谁呢!
  或许有朋友想,“路老铁”这绰号你写错了吧,应该为“老铁路”。不错,尽管路老铁是一位老铁路职工,但他的绰号,的确是“路老铁”。
  路老铁大名路宽远,这样一说,你对这个绰号就没有疑问了吧?路老铁初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