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500字。
2025届高三1月综合自主测试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之性在于以真理为前提,真理是我们的本性、自然、天性。
人们真会虚席以俟真理吗?在真理和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难道人们不是更经常选择了利益吗?也许在绝大多数时候人们更愿意顺从小我;我愿说,即使他顺从小我,不顺从真理,他也知道他现在不顺从真理,他仍然知道小我和大我的区分。也许利益斗争占去了实际生存的一大半。我只想说,利益斗争不是生存的全部。人们争夺利益,并不奇怪,让人惊奇的是:人们有时竟会为真理放弃利益。
真理,或普遍真理,不是某种与我无关的飘浮在什么地方的东西。真理需要小我,需要我们这些抱有成见的凡人。以真理的存在为前提,并非一开始不抱成见。有学者说:“每个人都有偏见,或多或少而已,这是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这么说虽不错,但口气不太适当,我是想说,真理只对那些抱有先见或成见的人彰显。成见对真理具有积极的构成作用。真理是一种克服,是对我们的成见的克服。海德格尔说,真理须争而后得。不是像宝藏那样藏在金银岛,我们互相争斗以夺取它,最后占有它;而是,真理和我自己的成见作斗争,真理在克服我们的成见之际展现自身。
真理和谬误同根而生,两者都植根于关切。我若对所涉之事无所谓,真理就无从展现。在你漠不关心的事情上,你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若真有人对万事都无所谓,对什么都不持成见,他就与真理绝缘了。人家告诉我,火星上没有水,于是我相信;人家明天告诉我,火星上有水,于是我又相信。我一开始没错,现在也没对,在这些事情上,我或对或错都无又所谓。无所谓的事情尤所销对销。在这些于上,我和真理无缘,因为我一开始就和错误无缘。实际上,说我相信火星上有水或相信没有水,原有用语不当之嫌:在这些事情上,我谈不上相信不相信,我没有信念,没有什么要坚持的东西,也没有什么要克服的东
西。
这要求我们重新理解宽容。人们现在往往这样理解宽容:不坚持自己的主张,甚至不形成自己的主张,或有个主张却不提出来,对什么都模棱两可,声称哪种看法都同样有道理。然而,宽容却应定这样一种态度:把自己的见解放到更宽的天地之中,聆听他人,准备修正自己。由于关切而具有主张,就自己的全部理性所及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不是不宽容,这恰是宽容的主要条件。唯确有主张的人才能宽容。
如果真理只是我们肉眼凡胎所见的最好的东西,如果真理只是眼下不可归谬的东西,如果真理是明天就可能改变的东西,那么,真理只是相对的,我们还该叫它真理吗?我们不是在贬抑“真理”这个崇高的名号吗?
至少海德格尔不这么看,海德格尔说认为“这种‘限制’并不意味着减少‘真理’的真在”,而“永恒真理”这样的提法,只是一种空幻的主张。真理是可变的,今天是真理的,明天可能不是真理。也许反过来说更好:今天是真理的,即使明天可能被否定,今天仍然是真理。没有绝对真理,你今天就你心智所及赞成火化,我们不会因此责怪孔孟时代的人反对火化,我们也不能保证,三百年后,我们仍然赞成这些。任何思考都不可能得出终极结论,论证可能由于新的知识而不再有效,或由于信念的改变而不再充分。
三百年后,我们可能拥有新的知识,抱持不同的态度,但我们今天可以据此反对火化吗?真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显现的。就现在给定的条件来说,它是真的。你要证明它不是真的,现在就要提出相反论据,而不是声称总可能有这样的论据。你当然可以反对火化,但你不能这样论证:即使我不知道错在哪里,但它总有可能是错的。诚然,无论我多么有把握,我终究是个凡人,我总可能是弄错了。知其不知,知之至也,这是求真者的永恒有效的警告。
(摘编自陈嘉映《真理掌握我们》)
材料二: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一个人即便在面对真理和利益时更愿意选择个人利益,他也会清晰地知道选择真理是大我的体现。
B.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人们争夺利益实属正常,但也有人为了真理放弃利益,这让人十分惊讶,作者也对此感到不解。
C.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要追求真理就需要正确理解宽容,指出真正的宽容是对事物有所关切,并且坚持自己的主张。
D. 材料二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完成历史的艰巨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功,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以真理的存在为前提,真理并不是远离个人的存在,真理的最终展现离不开小我。
B. 有学者认为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每个人实际上都抱有成见,陈嘉映的看法与其相似。
C. 永恒真理并不存在,一个人如果拥有新 知识和信念就有可能反对以前所认为的真理。
D. 我们应通过“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方法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发挥真理的力量。
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用两个问句呈现人们面对利益、真理时的态度,进而引出作者观点。
B. 材料将探求真理与寻找宝藏进行对比,说明了真理是在与人辩论中获得的。
C. “口气不太适当”“原有用语不当之嫌”等句子说明作者对语言表达的敏感。
D. “知其不知,知之至也”这类语句蕴含着对立统一的思考方式,体现了思辨性。
4. 哲学家奥古斯丁说:“爱而后有真知。”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与“真理”有关,请围绕“真理”概述两则材料的论述思路。
【解析】
【导语】材料一从哲学层面探究真理与人性的关联,指出真理并非恒定,而是在与成见对抗中展现;强调
追求真理需坚持立场并开放包容,通过关切事物而生成信念。材料二从历史实践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焕发的真理力量,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作者也对此感到不解”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说“我只想说,利益斗争不是生存的全部。人们争夺利益,并不奇怪,让人惊奇的是:人们有时竟会为理想放弃利益”,可见作者认同人类在争夺利益之外还有其他追求,后文的“惊奇”是一种强调,并非不理解。
C.“指出真正的宽容是对事物有所关切,并且坚持自己的主张”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五段中说“然而,宽容却应是这样一种态度: 把自己的见解放到更宽的天地之中,聆听他人,准备修正自己”“由于关切而具有主张……这恰是宽容的主要条件”,可知“对事物有所关切,并且坚持自己的主张”是宽容的主要条件,而非“真正的宽容”。
D.“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选项遗漏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入中国后的理论创新这一原因。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村庄里的高塔
罗隆翔
深秋的傍晚,金黄色的稻穗在秋风中连连点头,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像被夕阳镀上一层金子的海洋。凉爽的秋风将稻田的泥土清香送入人们鼻端,一天的劳作结束了,人们都在讨论明天的收成。
收割稻谷是头等的大事,稻谷割下来之后,会卖到黑石城,换回布匹、奶酪等物品,也换回拇指大小的能源核心。一颗小小的能源核心足以驱动一辆巨大的蒸汽车,村里的高塔也需要很多这样的能源核心来驱动。他们要弄到足够多的能源核心,让这座高塔运行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