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08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作为元、明、清及近现代中国首都的核心,其规划、建设与完善,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于国家、城市、生活之中理想秩序的追求和塑造,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日本、韩国、越南等古代中华文明圈内的国家,也有都城轴线。与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都城轴线相比,北京中轴线呈现出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对城市规划布局统领作用显著且延续至今的鲜明特征;与美国华盛顿、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等世界其他区域政治中心性城市轴线相比,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礼仪文化与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轴线构成和景观形态特征,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为世界城市规划史做出重要贡献。
  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中华文明“中”“和”文化传统的有力见证。《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中国古代典籍将都城选址的“择中”位置与天地万物的调和、国家社会的安定紧密联系在一起。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的核心建筑群,通过择中选址、对称格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又具有居北面南的朝向。对“择中”观念的强调及居北面南的朝向共同建构了中国都城中轴线的规划格局。均衡对称分布于北京中轴线之上与两侧的建筑群,表现出从区域选址到建筑设计层面一以贯之的规划理念和秩序观念,体现出中国自古以来通过城市营造寄托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居中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侧人民大会堂分别对应太庙、社稷坛,坚持了中华文明“中”“和”理念,延续了“左祖右社”的文化传统,表达了中国长期以来对人和现实社会的尊重,为北京中轴线突出价值的时代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材料二:
  记者: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什么线?
  吕舟: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决定北京老城形态的核心建筑群。“北京中轴线”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洲一些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国家,也有都城轴线,但在规模、保存及延续性等方面,比不上北京中轴线。
  B.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礼仪文化、哲学思想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异,这也造就了北京中轴线的独特性。
  C.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太庙、人民大会堂与社稷坛的方位构成对应,支撑了北京中轴线价值的时代完整性。
  D.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有助于利用数字技术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建筑的对称格局与择中选址的要求,是中华文明“中”“和”理念的反映。
  B.北京许多含有“东”“西”“左”“右”的地名,命名时是以北京中轴线作为参照系的。
  C.北京中轴线呈现南北走向,这与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居北面南的朝向密切相关。
  D.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有利于老城的保护,应避免任何形式的开发而造成破坏。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中“以中为尊、居中而治”理念对中国建筑的影响的一项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B.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
  C.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周易》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4.请根据材料内容和下图判断,北京中轴线遗产的15个构成要素中,哪一处属于最核心的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图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要素
  5.试简要分析材料二记者提出的四个问题的内在逻辑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日(节选)
  吴强
  大地欢笑了。麦苗兴致勃勃地繁荣生长,遍野是绿油油的一片。草木不断吐出青芽,长成绿叶,桃花接着杏花,在山谷间、田陌上盛开,喷着扑鼻的香气。清清的溪水潺潺地流着,像仙女身上美丽的飘带,从高崖上伸至远方。山崖上,半空中,林木间,莺、画眉、百灵、燕子、黄雀等等鸟雀,得意地飞翔着、鸣叫着,鸟鸣和着溪水的流声,在春风里轻轻地回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