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10字,有练习。
《黄河颂》《最后一课》
《黄河颂》
(一)学习目标
1.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 感悟黄河的英雄气魄,感受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整体感知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作者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了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结构(思路)是先写朗诵词,交代主旨;再写歌词,主体部分。诗人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三)研读与赏析
《最后一课》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 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 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敌人。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