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3430字。
2024-2025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B.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热闹,散文发展则偏于沉稳平静,时代变化和散文家的观念影响着散文的变化。
C.我们并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面散文作品属于“大品”散文的是(3分)
A.冰心《荷叶•母亲》描述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借物喻人,篇幅短小,情感细腻。
B.周作人《乌篷船》详尽介绍了故乡绍兴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他用平和淡雅的格调,紧扣乌篷船的典型特征加以描画,表达了闲适恬淡的心情。
C.余秋雨《黄州突围》极力刻画了苏东坡这一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吸引力的人格典范,借以表现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以及苏轼文化人格的形成。
D.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