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190字。
甘肃省定西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保护”这一概念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保存:“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更高的一个层次是保护:“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这里所说的保存也类似基因保存的两种方法。从这些文件中的相关概念来看,基因保存的方式与非遗保护的确有可比较之处。然而这并不是非遗保护的全部含义,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约中关于“保护”的完整表述是“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这是与遗传基因保存不同的观念:对DNA的保存——无论是对分子活性的封闭保存还是数据档案保存,都是离开了生物生命体的分离保存。这种保存的意义在于为未来可能的再生、复制或参考比较保留一些基本条件,而不在于保护现有生物的生命活力。
保存文化要素与保护文化生命力,这是非遗保护观念的不同层次要求。我国非遗法中关于保护观念的“保存”与“保护”之区分正是体现了这种层次区别性。这种区别可以理解为非遗的消极保护与积极保护——对非遗的核心要素进行基因封存或档案式保存是一种对文化遗产的“临终关怀”,并为后代保存了可供提取、复制的原型模块;而保护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性和成长性,则是一种“传宗接代”式的积极保护,是为传统文化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成长机遇。
(摘编自高小康《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存与发展》)
材料二:
“在传承中创新”,是传统手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包含三个方面。
其一,不离不弃本源,不为创新而远离日常生活需要。手工艺品原本就是日用之物,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之本性,成为“纯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所说的“保护”这一概念与基因保存的相似之处在保存方法上。
B.服务于美化服饰的日用需要一直是苏绣的主流,恰恰是日用需要推动了宋明时期苏绣技艺的发展。
C.手工艺品的审美要满足人们祝愿日常生活美满的精神需要,并不完全是无目的的、非功利的。
D.创新既指技艺上的不断革新也指审美观念上的不断推陈出新,其核心在于不断适应外部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二涉及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让论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B.材料二的主体部分使用了并列结构,有效论证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创新的原则。
C.以顾景舟“景舟石瓢”为例是为了论证他“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旨在精益求精”这一论点。
D.三则材料的侧重虽然有所不同,但能够组合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关。
3.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传承中创新”思想的一项是( )
A.四川“刘氏竹编”,传承人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时尚设计元素相结合,推出的竹编新品系列设计新颖别致,既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诉求,又不失传统竹编的文化韵味。
B.南京云锦,本是宫廷用品,追求富丽堂皇、繁复之美,传承人并不完全抛弃传统,而是不断改变一些传统图案,制作出一批简洁、素雅的云锦制品。
C.中国新水墨画,诸多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下,继续使用水墨材料的同时,艺术家思维在精神事实上更多地转向西方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
D.秦淮灯彩制作讲究寓意讨喜。做狗灯,如卡通狗造型喜庆,笑眯眯,像是趴着给人拜年,寓意是恭喜发财;也做飞机灯;但不做枪炮子弹灯。
4.请根据材料三及图示,阐述“非遗传承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5.“越是特色的,越是世界的。”请结合三则材料,思考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并走向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十年之后
欧•亨利
夜里十点钟,有一个警察正在纽约的大街上执勤。寒风中,街上的行人已经寥寥无几。
他威武地走在街上,警惕地查看着四周的动静。
在一家关门的店铺门前,站着一位男子,他的嘴里叼着没有点燃的香烟。
看到警察向他走来,他先开了口:“警察先生,这里没事。我在等一个朋友,这是我们二十年前的约定。你可能无法相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二十年前这里是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