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250字。

  2024-2025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是,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寓文学”的概念,所谓“侨寓”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现代文学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也在叙事学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乡村与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
  有意思的是,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也与作家观察把握乡土的视野和结构能力有关。贾平凹的《秦腔》等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50后”“60后”作家耳闻目睹了乡土在20世纪下半叶所经历的种种沧桑变化,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以历时性的、近乎历史编年体的方式呈现乡土的流变,红色经典作为这一批作家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也一再诱发了他们的史诗性冲动
  (节选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乡土文学在现代文明的裹挟下发生了新变。有关乡土文学“存亡”的问题浮出历史地表,“乡土文学消亡论”的观点屡见不鲜。陈晓明认为,“乡土中国在整个现代性的历史中,它只有碎片,只有片断和场景,阐释了作为乡土文学发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张清华也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土文学的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乡土文学的认识论基础由社会学、阶级论变成文化哲学和人类学。‘乡土文学’变成了广义的历史文化或者农业经验的一种书写
  事实上,现代化转型给城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随着中国城乡发展的规划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却失去了“礼”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B.作家在乡土文学作品中都采用“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这种基本叙事模式。
  C.乡土作家常把自己所置身的现代时空中的现代文明作为关照乡土的参照物。
  D.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就能准确界定“乡土文学”的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小说中的“乡土”不是实指故乡,而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
  B.红色经典会让作家产生史诗性创作冲动,作家就用长篇小说来呈现乡土的流变。
  C.材料二将贾平凹的《秦腔》与莫言的《红高粱》作对比来论证乡土文学的消亡。
  D.无论是悲观、客观还是乐观地描写乡土,都蕴含着叙事主体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的一项是(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4)在谈到“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话题时,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侧重,请做简要说明。
  (5)学校文学社团想选择一批能展现乡土特色风貌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同学们阅读,请你结合材料中的选取标准,推荐一部乡土文学作品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感到愠怒和不安。
  ①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