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1000字。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1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养老”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殿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燕、飨、食等礼仪都是祭祀鬼神之日,以宴会的形式编排长幼序列,演示敬老之礼。这里的“养老”还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养老行为。
  周代养老的仪式除了设置公宴外,还给国老颁发顶端镶有木雕鸠鸟形的黑色木制拐杖——鸠杖(同王杖、玉杖)。鸠鸟食道宽,吞咽顺利,意在祝福老年人吃好吃饱;鸠杖象征着一种权利和荣誉,持杖老人凭杖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优抚政策,除给予老人一些荣誉之外,向社会颁布养老的法令,明确养老范国,建立具体的保障监督措施,比如汉代就明确规定“子孙为国而死的父祖”等四类人归社会养老。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志,起草皇帝诏书,协助科举考试。《唐书》中还有国家为高龄老人配备家庭服务人的记载。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穷丐”的机构——“福田院”。明代除参照汉代做法外,还积极织老年人参加政权建设,并在多地设立了养济院。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养济制度。
  以“孝”为核心的我国古代养老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颈赡养老年的父母,这种以孝文化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多年来早已在国人的思维之中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家庭养老,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这样的家庭养老促进了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
  (取材于刘松林、曾富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421”家庭模式,独生子女家庭负担重的现实,导致无论是经济支持、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人能从子女身上得到的都是有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养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早是指一种敬老方式
  B.商食礼是常规养老行为
  C.在周和汉时有敬老意味
  D.唐宋时敬老、养老并举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周代,鸠杖对老人意味着受人尊敬和享有待遇
  B.唐宋时,老年人都有权参与文史研究机构的工作
  C.中国式养老是“孝”的要求,也是“孝”的体现
  D.家庭养老能让老人在闲适生活中体会到天伦之乐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享受智慧养老服务的一项是(3分)
  A.老年人出门佩戴定位呼叫器,遇险一键呼救
  B.老年人通过机顶盒获取健康资讯,远程问诊
  C.居家老人线上预约康复理疗师上门进行服务
  D.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现场购买智能看护床垫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历代都重视制定养老政策和建设养老机构
  B.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现实需要
  C.社区在现代多样化养老服务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D.15分钟养老服务圈解决了我国老年人出行问题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居家社区养老。(6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2题。
  材料一
  辽东朱孝纯子颍知泰安府之二年,境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又一年,馀①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②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③之阻,冰雪所冱④,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颍最先造大府幕⑤,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馀孽。
  馀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