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0230字。

  廊坊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非答题区域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700多年前,客家先民从洛阳第一次南迁,开启了衣冠南渡【注】的历史序幕。中原汉民携儿带女,出大谷关、过长江、越武夷,一直向南、向南、向南……
  金戈铁马,万里迁徙,播迁四海,五洲立业。1.3亿多客家人,在世界上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
  古都洛阳,一座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成为全球客家人寻根溯源的独特地标,两层方坛之上的十七步台阶,寓意客家先民从这里出发已走过的1700多年历程。
  2024年10月24日,在“客家祖根地”洛阳,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盛大启幕,向全球客家人敞开怀抱。
  从河洛到他乡,望眼过去已讫千年,客家人的足迹遍布五洲。“北望中原怀故土,客居他乡不忘根。”客家乡亲对洛阳一直念兹在兹,将这里视为朝思暮想的根亲祖地,视为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家园,视为客家精神薪火相传的原乡故土。
  他们选址筑楼,聚族而家,乡音无改。千百年来,81个洛阳村、22座洛阳桥、16条洛阳河(江)、9座洛阳山……遍布天下,这些承载河洛遗风的衣食物用、烙有洛阳印记的山川风物,默默守望着客家人绵延不绝的乡愁。
  天下客家,根在河洛。2007年,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西晋都城洛阳被确认为首次南迁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出发地。“客出大谷,根在河洛”已逐渐成为全球客家儿女的普遍共识。众多留存的客家遗址遗迹,处处可见的客家文化,构成了客家族群身份和情感认同的纽带。
  (摘编自洛阳网《根在河洛,客亲归乡!续写跨越千年的历史新章!》)
  【注】衣冠南渡:古时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指世族士绅。原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材料二:
  “宅兹中国”,出自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的铭文,铭文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洛阳)之事。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
  河洛地区,是“中国”概念的最早发源地。黄河和洛河的交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衣冠南渡”发生在西晋时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中原汉人从北方南下,洛阳是首次南迁的出发地。
  B. 洛阳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的十七步台阶,象征客家先民远离中原故土已近1700年。客家人虽然散落世界各地,却一直对中原故土念兹在兹。
  C. 千百年来,客家人一直保持的“河洛遗风”,不仅体现在衣食物用、山川风物方面,还体现在他们千年不变的母语客家话上。
  D. 如今之所以有众多以“洛阳”命名 桥梁村镇、山川风物、风景名胜,是因为1.3亿多客家人始终不忘根亲祖地,一直将洛阳视为精神原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家民系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身份和情感认同的纽带,而客家话是文化认同中的重要内容。
  B. “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河洛三带的中原地区。河洛一带居于西北、华北之间、天地之中,故名“中国”。
  C. 中国自古以来有共同语言,而洛阳话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雅言”,原因之一是洛阳长期成为各朝各代的都城。
  D. 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其中以古洛阳话为基础的“洛阳读书音”,是客家人千年传承不变的语言,其发音干脆利落,富有阳刚之气。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承2000多年未曾改变的客家话指的是“洛阳读书音”,而水源音老客语已经发生了改变,用它来朗读《诗经》已经完全不押韵了。
  B. 《诗经》“十五国风”用客家话读起来音韵和谐,说明这些诸侯国大多位于河洛带,或者在周朝雅言的覆盖范围内。
  C. 曹操的诗歌《短歌行》《观沧海》《蒿里行》等作品用客家话来朗读音韵不和谐、不押韵。
  D. “衣冠南渡”是中原士族的南迁,因此客家族群都是中原贵族的后裔。
  4. 根据材料,请分析客家之所以被称为“客家”,原因是什么?这体现子客家人什么样的思想精神?
  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各是什么?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从客家人的迁徙历史、祖根地洛阳的文化象征,以及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三方面进行论述。材料二则从语言的角度展开,探讨了河洛地区作为“中国”的发源地及其对客家话作为古代汉语延续的影响。两则材料均围绕洛阳在客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展开,但侧重点一个在历史、情感、认同,另一个在语言、文化传承、历史渊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象征客家先民远离中原故土已近1700年”错误,根据材料一“寓意客家先民从这里出发已走过的1700多年历程”可知,是1700多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是客家人千年传承不变的语言,其发音干脆利落,富有阳刚之气”错误,根据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
  【美】欧•亨利
  (1)证券经纪人哈维•麦克斯韦尔事务所的机要秘书皮彻,在上午九点半的时候,看到他的老板和那个年轻的女速记员一起匆匆进来,他那往常毫无表情的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诧异和好奇。麦克斯韦尔飞快地说了声“早上好,皮彻”,就朝他的办公桌冲去,仿佛要跳过它似的。接着,他就埋头在一大堆等着他处理的信件和电报里。
  (2)那个年轻姑娘已经替麦克斯韦尔当了一年速记员。她的美丽是一般速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