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9840字。

  四川省达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共收录辛词629首,包括兵器意象的词作共有40首,比例达到6.36%,其中兵器意象有8类:“剑”意象17处,“弓”意象10处,“刀”6处,“戟”6处,“箭”5处,“戈”3处,“弩”1处,“矛”1处。总体上呈现出数量大、种类多、用法丰富的特色。
  第一,从数量上看,辛词兵器意象的使用数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是此前任何一位词人都无法匹敌的。这源于南宋危机四伏的时代背景和辛弃疾亲身拿起兵器走上战场的经历。
  第二,从种类上看,辛词中的八类兵器意象中,大部分不是宋代常用的兵器,而是诗词中常见的兵器,能够实际使用的兵器仅有弓、箭、剑等寥寥几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宋代甲胄发展,兵器更加强调破甲功能,斧、锤、棒等粗重之物增多,名目也繁多驳杂,写入词中容易破坏美感。二是辛弃疾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攻守战,较少具体描摹战场,而是重在渲染气势,抒发浓郁真挚的情感。
  第三,从用法上看,大部分仍然与兵器的战斗或佩饰的本义相关,且多出现在豪放词作中。有别于此前词人,辛词中的兵器意象与战斗行为紧密结合。稼轩笔下的战争场面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上的战争场面,另一类是回忆自身曾亲历的战斗场面。辛弃疾以“想”或“忆”引出历史上的战争场面,把典故融化于具体生动的描述之中,例如:“忆昔鸣髇血污”喻完颜亮兵败之后被部属杀死,不复南侵时嚣张气焰;“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将汉高祖平定天下的壮举同南宋苟安图存的怯懦相对照,浓烈情感呼之欲出。回忆自身曾亲历的战斗场面,是辛弃疾词作内容区别于其他词人的重要标志。“燕兵夜娖银胡録,汉箭朝飞金仆姑”写义军突围的紧张战斗情景,用“飞”字写出箭矢如流星般的动态,烘托出义军不可阻挡、一往无前的气魄。
  辛词的兵器意象常以较为集中的方式出现,构成波澜壮阔的军事景观。一是兵器意象常常以组合方式出现,如“弓刀”出现3次,“剑戟”出现2次,“刀剑”出现1次;二是一首词中可能会出现多个兵器意象,如《水调歌头•送杨民瞻》下阕出现“剑”“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上阕出现“剑”,下阕出现“弓”,《水调歌头•严子文同传安道和盟鸥韵,和以谢之》下阕出现“剑”“弓”。
  在稼轩的笔下,兵器意象常常呈现出宏大壮阔的风格。无论是直插云霄的画戟,倚天的长剑,还是充满秋日天空的剑气,都呈现出恢弘壮阔的气势。带有兵器意象的词,往往也会同时出现“天”“星辰”“日月”“明月”,时空跨度都很大,具有非写实性。前人好写“画戟森森”“朱门画戟”,而稼轩却以“画戟插层霄”的飞动词句,赋予易于流俗的宋词以浪漫色彩。
  (摘编自李梓媛《辛弃疾词中的兵器意象研究》)
  材料二:
  辛弃疾对“剑”意象的使用,有突破性的想象与创造,和对艺术的把握,大大提升了辛弃疾词中的审美、实用和创新的价值。
  辛弃疾词中“剑”意象的使用突破传统意象,扩大了词的审美范畴,为其艺术成就更添一笔。宋前的花间词的题材在词人中颇为流行,伤春悲秋、儿女情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稼轩词编年笺注》收录的辛词,其兵器意象在数量上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其用法也十分丰富。
  B.辛词中的八类兵器意象不是当时常用的兵器,这与宋代甲胄发展和作者没有经历过大型攻守战有关。
  C.辛弃疾对“剑”意象的使用,与他对艺术的把握有关,完全提升了词中的审美、实用和创新的价值。
  D.辛弃疾拥有的特殊的艺术与情感天赋,和他对形式主义的摒弃,增加了后人学习借鉴辛词的难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用“想”和“忆”引出历史上的战争场面,同时把典故融于具体生动的描述之中;回忆曾经亲历的战斗场面是他的重要标志。
  B.辛词中兵器意象常常呈现出宏大壮阔的风格,这类词作往往同时出现“天”“星辰”等意象,时空跨度都很大,具有非写实性。
  C.周济认为:后人即使模仿辛弃疾的粗豪风格,也难以达到他的才情高度,只有真正纯熟的天才,才可以在时代的变迁下愈淘愈新。
  D.辛弃疾的婉约风格没有自怨自艾、顾影自怜的闺中哀怨,而是含蓄深沉地表达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融合了豪放与婉约的特点。
  3.辛词擅长用典,下列词句中没有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
  A.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举例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辛弃疾“剑”意象的使用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黄连树上结甜瓜(节选)
  林朝晖
  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四起。
  鲁大嘴在炮火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爬到铁丝网前,用铁剪奋力剪开铁丝网,尔后,连滚带爬,来到日军的炮楼下。
  要想炸掉炮楼,必须将炸药贴紧炮楼,才能保证成功地炸毁炮楼。天寒地冻,鲁大嘴身旁找不到任何可以把炸药和炮楼贴紧的东西,别说砖头,就连一把土也挖不出来,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