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18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B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应该如何理解“诗言志”?
  第一,诗歌之为个体情志的外发,自然不成问题,但并非所有的诗都由此而来。对于“风”来说,“诗言志”尚可对付,毕竟这些“民俗歌谣之诗”乃是普遍的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但“风”不是诗的全部,“雅”和“颂”就很难说是个人心志的表达。“雅”“颂”义近而形式相同,都是祭祀时告神和祈福的工具及其结晶。诗、歌、舞、 乐,本属一体,皆巫觋事神之用,我们不能说诗就是言巫之志,反倒应该说,最高等级的诗乃是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有些诗不是“言志”,而是“言道”,因为它就是“道言”或“天志”。至少对于“雅”“颂”而言,“诗言志”理论则显然风马牛矣。
  第二,即便诗只是言凡人之志,但作诗者都只是平凡人吗?也就是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普遍乃至普通的现象吗?有感而发或兴之所至者都可以称诗吗,都可以“刻之玉版,藏之金府”?如果我们把“诗言志”这个当然极为有理的命题绝对化,则会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乃至自由主义的意味,以为“我手写我心”就是作诗,而所有琐屑、杂碎、临时、私人甚至无聊的感受都能入诗,甚至就是诗之本,这样则显然误解了这个古老的说法。不可否认,最初的诗歌(尤其是“国风”)大多是平民在劳作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但经由官员从民间采集,后为孔子整理,便具有了“经”的地位,其中体现的已不(完全)是原作者之志,而是圣人之志。所以,我们需要弄明白:诗究竟言了谁之志?
  第三,言志之诗究竟是什么?志、情、意、欲等,都是个体性的,诗的本质难道只在于情绪的宣泄,还是首在自我心灵的纯化?《诗纬含神雾》训“诗”为“持”。《文心雕龙》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初级本质在于个体的操持,心志的净化,人性的切磋琢磨。诗之为“作”,近乎“圣”,就在于能陶铸情性。因而圣人之“作”,既在于“诗”,也在于通过“诗”而“作人”,即教化生民。我们并不反对诗首先具有“言志”“达意”“抒情”的功用,但它更高的目标却在于“成人”之美,而不仅仅言己之志。绝大多数人的常情和欲志即便不能说不值一提,也肯定没法用来教化群伦。
  所以,我们必须在“诗教”和“乐教”这个政治哲学的高度来理解“诗言志”: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序人伦、睦友邻、齐风俗、化民气、肃庙堂、乐万方等,达到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诗教的根本目标。
  (摘编自程志敏《“诗言志”小议》)
  材料二:
  “诗言志”一直被学术界看作诗歌本质的理论,“志”也就被解释为诗人的思想情感。但在汉代以前,“诗言志”是专论《诗》的,应为“《诗》言志”,它并不具有一般的诗学意义。
  最早提到“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以国风为代表的最初的诗歌都是源自先民的劳作和生活,《诗经•芣苢》中的劳动场景及诗意即可作为佐证。
  B. 材料二探寻古籍中关于“诗”和“志”的最早记载,这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文字下乡》中分析文字起源于“结绳记事”的思路是一致的。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复杂的历史语境入手,探究“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论题,谈及诗在古代宗教仪式中的工具性特征。
  D. 材料二认为,在乐和舞的辅助下,《诗》在歌咏中传达情志可实现祭祀目的,这与材料一对“雅”“颂”的论述相呼应。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孔子的教化虽未突破夔“教胄子”的范围,但他整理的《诗》对“诗教”有重要 意义,也对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B. “抒情”与“成人”对应着诗歌不同层次的功用。“成人”即教化生民,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这缘于为政治国的需要。
  C. 乐的感发无法使百兽起舞,可见孔安国对“百兽率舞”的解释不足以使人信服,“百兽率舞”应解释为人祭祀时扮成动物舞蹈。
  D. 宗教仪式类型化使得诗作自身独特的情境被逐渐忽视,因此,对诗的研究应该去除宗教色彩,再现文学本质。
  3.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诗教作用的一项是 (   )
  A.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论题,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5. 请概括两则材料中“诗言志” 内涵。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围绕“诗言志”展开探讨,材料一从“诗教”的视角分析,其中提出诗不仅是个体情志的表达,还具有教化功能,体现政治哲学意义。材料二则从历史和仪式的角度切入,认为“诗言志”源于《诗》在宗教仪式中的功能,强调其与巫术、宗教的关联。两者分别从哲学和历史背景解析,将“诗言志”作为文化现象加以解读,展现诗歌在社会、历史中的复杂作用和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都是”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说“不可否认,最初的诗歌(尤其是‘国风’)大多是平民在劳作和生活中所创造的”。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芣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