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620字。
山东省泰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不断演进发展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包括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在内的全部15个遗产构成要素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在全球范围的重要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广泛认可。
北京城,因为一条纵贯南北7.8公里的中轴线,成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中轴线上,以国家礼仪文化为主线串起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景观,以“居中”和“对称”的布局方式与形制设计,营造出深入人心的景观秩序和不同凡响的审美意趣。
从元大都开始,700余年间,中轴线始终处于北京城的中心,犹如脊梁一般支撑着这座城市独有的壮美秩序和发展格局。
北京中轴线上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它承载着丰厚的意蕴和飞扬的想象,演绎出一部民族传统和城市文明的传奇,镌刻下最有质感的社会气象和情感记忆。
北京城的每一天,曾经是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开始的。
“瘦的”叫钟楼,“胖的”叫鼓楼,是古代北京的报时台。时辰更替之际,人们总是先闻鼓声,绵延108响的钟声随后被撞了出来。
钟声撞出井然的社会秩序。从西北方向入城而来的驼队和驴车,渐次向鼓楼和地安门之间的中轴线汇聚。沿街商铺林立,布幌招展。古代都城的建筑规制是“前朝后市”,身处故宫背后的这条街道,成为北京古城民生和商业聚集的中心。
从鼓楼往地安门方向,赶街人的双脚,总是要踏过已经建成700多年的万宁桥。万宁桥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桥下流淌着的大运河水,在西侧屯居成为一个叫什刹海的湖,这个湖,赋予一座伟大城市生息起居的灵动之气,滋养着中轴线上的灵秀之美。
有水必然有山。山水之间的诗意组合,昭示出北京中轴线对大自然的谦恭情怀。
从地安门往南走,是皇家御苑景山。从山脚到山顶,有庄严的殿、闲适的阁、飞动的亭、静心的庙。
站在山顶上的万春亭,中轴线上的制高点呈现的北京之美,尽收眼底。半城宫墙半城树,一色江山满人间。中轴线上一脉相连、左右对称的各类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许多挺拔的城楼,相互瞭望地矗立在苍穹之下,即便穿越过历史的风烟,仍旧那样安详、稳重。这大概就是北京城独特的“壮美秩序”。
(摘选自陈晋《北京中轴线组曲》)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是古代中国在建设史和建筑学上的贡献。从穴居、巢居到地面筑屋,从散居到聚居,从聚落中心线到城市中轴线,世代中国人巧用自然、接续勉成。中轴线蕴含的天人相通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规整平衡的总体布局、规范有序的形制法式、独特细致的风格呈现、和合相谐的系统构成,是建筑学上的经典范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对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论、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认可。
B.钟鼓楼的形态、报时功能以及时辰更替时的景象,展示了中轴线作为古城民生和商业聚集中心的功能,发挥了建构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C.从穴居、巢居到聚居,再到城市中轴线的形成,中国人在居住方式的进化中,以人为本,巧用自然,创造出中轴线这一经典建筑学范本。
D.无论是“最初的中国”的尧都,“求中”于“鬲茅”的舜都,还是禹帝的王城岗禹都,尽管都城方位不断变化,但择中建都的原则没有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中轴线的景观秩序以国家礼仪文化为主线,形成了“居中”和“对称”的布局方式。
B.中轴线上什刹海与景山的诗意结合体现出不同凡响的审美意趣以及对大自然的谦恭情怀。
C.《诗经》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体现出“中国”意识,也彰显了建中立极的中心观念。
D.从中华先祖对天地空间认识的实践来看,“求中”是一种地理选择,更是一种精神信仰。
3.下列对两则材料语言及论证特点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瘦的”和“胖的”两个词语采用比拟修辞手法,形象的表现出钟楼和鼓楼的外形特点,凸显出两座建筑外形的差别之大。
B.材料二开篇直接点明文章主旨,指出北京中轴线在建设史和建筑学上的贡献,并概述了其蕴含的多重价值,为后续的深入论证奠定了基础。
C.材料一中“有庄严的殿、闲适的阁、飞动的亭、静心的庙”这样的表述,句式齐整,展示出皇家御苑建筑形式多样、错落有致的灵动之美。
D.材料二第二段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密切结合,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观念、“中国”意识对邦国、国家形态出现的重要性这一论点。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谈谈北京中轴线是如何彰显“中”的理念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江壮歌(节选)
马识途
隔了一会儿,贺国威同志来了。
他是一个瘦瘦长长的人。由于他的骨架很大,又很瘦,偏又穿在一件宽大的蓝布长袍里,空荡荡的,飘来飘去。长期坐牢,出来一直忙着工作,脸色很不好看。但是精神却很好,在两条浓得不能再浓的眉毛下面,闪动着一双智慧的眼睛。那是一双能够透入肺腑的眼睛,似乎只要你站在他的面前,他就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全看穿了。他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