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250字。
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
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
(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
材料二: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处。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人际关系而言,“人情”既可以用以表达宗亲以内的关系,也可以用以表达宗亲以外的其他亲近关系。
B.人情网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相对稳定性,一旦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人情网就不存在了。
C.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人和地的因缘被固定了,地缘是血缘的投影,血缘和地缘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D.社会生活越发达,人际往来越繁重,为了更好地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就需要“当场算清”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人情”,材料一中“人情”的含义更为广泛,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
B.两则材料都认为在关系稳定的人情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正面冲突,即便心不和,也会维持表面的和谐。
C.两则材料都认为回报是维持人情关系的必要环节,并且一般而言,回报的总要比施与的多一些, 以便长久来往。
D.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导致人情结束的原因,材料一提到移居者水不归乡导致断交,材料二提到两相清算导致断交。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为什么村子里开店面的“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5.春节将至,即便春运紧张,大多数人也不会停下回乡的脚步。这反映了中国人的哪些心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 (节选)
史铁生
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牺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