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805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所描绘的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其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却与现实世界的行为心理和社会结构不同。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科幻作家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一旦他们将笔墨仅仅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刘慈欣的《三体》,也被认为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并不致力于探索形式,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是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二: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抛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的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幻小说欠缺传统文学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关注探索与发现,排斥细致的形式有关。
B.卡勒以“杂草”比喻文学性,证明文学性是永恒的、纯粹的,必须重视其形成机制。
C.科幻小说的阅读快感,全都来自其出乎意料的情节使读者产生“惊奇”的探索乐趣。
D.《流浪地球》对现实中金茂中心、东方明珠的惊鸿一瞥与复刻,是文学艺术的精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读者不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那么他就会认为《三体》细致不足。
B.材料一主张“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即科幻小说不具备文学性,这与刘慈欣“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观点一致。
C.作家只要把笔墨用来创造新世界的结构之类的大框架,整体文风就会显得疏阔、粗陋。
D.有学者认为,刘慈欣的作品中对于现实危机的异质想象与鲁迅不断突破自身的想象空间有传承关系。
3.下列各项中, 观点与材料一最一致的一项是 ( )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 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资源。”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假如文学性固化,科幻小说会将过往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4.“异托邦”是一个具有怎样特点的想象空间?请结合材料三相关内容进行概括。
5.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刘慈欣,但论述的目的各有不同。请分析每则材料提及刘慈欣是为了论证什么。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①
迟子建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