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080字。

  嘉兴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卷    (2025.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源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诗(见《求是》杂志第13期)。这句诗出自林鸿的《饮酒》,其完整表述为:“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谈乃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我愿但饮酒,不复知其余。君看醉乡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再也没有第二个标准。
  B.门捷列夫和哥白尼的研究实践从科学史角度进一步证明了理论建设的重要。
  C.“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知行合一,主动担当。
  D.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经历了从先秦到汉唐到宋明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特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真理的论断,决定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实践。
  B.无论是哪一种真理,凡是被承认为真理的,必然是经过了长时间实践的检验与证实而得到公认的。
  C.朱熹所持有的“知行合一”观在知行观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为“知轻行重”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D.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智慧的代表,“知行合一”说与辩证唯物论相结合之后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
  3.下列选项不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的是()(3分)
  A.法国科学家提取海藻中的碘元素时,偶然发现了沉淀在母液背后的深褐色的溴的液体。
  B.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证实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预言。
  C.植物学家、病理学家、动物学家研究证明了“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细胞”的论断。
  D.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4.两则材料都大量使用了引用论证,简要分析其好处。(4分)
  5.结合材料,谈谈“知行合一”学说对高中生学习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黄鹂
  孙犁
  (1)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或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的时候,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庄后边高大的白杨树上同黧鸡儿一同鸣叫,也不在村南边那片神秘的大苇塘里和苇咋儿一块筑窠。
  (2)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