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080字。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学业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 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   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   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   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   哲学家,为数多得多。要了解这些人的思想,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   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   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   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   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   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   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   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   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   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是《庄   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   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哲学著作往往因为简短或不连贯让习惯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困惑。
  B.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孟子、荀子的那些长篇大论的文章也仍未能把道理讲透。
  C.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哲学家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他们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 
  B.由冯友兰所引用的禅宗僧人的话可推知,他认为郭象之注比《庄子》原书更耐人寻味。
  C.检验思想是否正确须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一般来说,取得成功即为正确,反之则否。  D.共产主义运动虽遭遇过挫折但只是暂时的,因为共产主义思想代表的是先进阶级的势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选文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 ) (3 分)
  A.朝菌不知晦朔,螅蛄不知春秋——《庄子》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D.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4.材料二开头连用三个问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 分)
  5.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老子》与材料二论述风格的不同之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道中
  包天笑
  有一年在初冬时候,我乘着津浦路的火车,傍晚时到了沧州。火车上汽笛“啵”的一声,惊起了成   群的寒鸦盘旋天空,好似觅不到一根枝栖。黄金色的杨柳摇曳在夕照之中,却比南方凋零得迟。火车里   的客人经此长途旅行,不免都有疲倦之色;也有的正在睡乡,却被车站上人声喧杂和小儿的聒噪从睡梦   中惊回来,揉着眼睛向车窗望出去,知道是到沧州车站了。
  车站木栅的外面站着许多卖梨的、卖鸭子的、卖烧饼的,以及许多灾民,他们各携着一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