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620字。
清远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好恶相投,连臭味都一般。要达到这境界,却有一个条件,就是没有什么差别在阻碍着各人间的充分了解。空间的位置,在乡土社会中的确已不太成为阻碍人了解的因素了。人们生活在同一的小天地里,这小天地多少是孤立的,和别群人没有重要的接触。在时间上,年长的人可以了解年轻的人,他们甚至可以预知年轻的人将要碰着的问题。年轻的人在把年长的人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时,所谓“不了解”也不是分划的鸿沟。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
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
乡土社会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准地衡量。毛泽东在1939年“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指出: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曾经存在“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荒谬思想以及要求女性裹小脚等直接戕害女性的做法;更有甚者,将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多少差别在阻碍人与人之间的充分了解,是乡土社会能够形成亲密群体的重要条件。
B. 在乡土社会,因地域空间所限,生活在同一天地里的人们和其他人群没有什么重要接触。
C. 在世代互婚的乡土社会,男女之间为了生育而结合,就不得不造成男女生理上的分化。
D. 乡土社会要求男女关系稳定,就需要遵循男女有别的原则,包括有形的和心理的隔离。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亲密群体之所以能够建立,得益于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性和稳定性。
B. 乡土社会中,男女共同生活愈向深处发展,相异程度也愈深,就越难实现“求同统一”。
C. 妇女社会地位与性别平等,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需要以社会制度为依托。
D. 男女平等要求女性工作时忘记性别,巾帼不让须眉;生活中记住性别,解放自己。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学》中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句流传很广。
B. 《百合花》中通讯员与“我”同行却始终与“我”保持距离,坐下时也背对着我。
C. 《拿来主义》的论证中,选择将“姨太太”与烟灯、烟枪等归属为宅子里的遗产。
D. 《礼记》中记载“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 请概述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 当前,因需要照料家庭而主动退出职场的“全职妈妈”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因用人方不想承担生育成本导致女职工害怕被辞退的现象也很普遍。请结合材料,对于女性地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探讨了乡土社会中的性别关系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变迁。材料一描述了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的原则,强调了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和熟悉性。材料二则从历史和社会变革的角度,阐述了女性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引用了鲁迅的观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展示了女性地位提升的历程。整体上,文章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揭示了性别平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就不得不造成男女生理上的分化”错误。从材料一“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可知,男女生理上的分化的目的是生育,而不是剩余导致男女生理上的分化,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幽谷
魏巍
(前情梗概:志愿军战士假装生火做饭,用“炊烟”将两架敌机引进伏击圈,结果只击伤了一架,没有击落。)
政委周仆和团长邓军席地而坐,一起研究刚才对空射击的问题。警卫员小玲子忽然说:“停停吧,又来啦!”
大家凝神静听,把耳朵都使疼了,还是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有那湾山溪叮叮咚咚地低唱。但是,由于是小玲子讲的,又不敢不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