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520字。

  重庆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礼,是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五礼”构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礼仪系统。源远流长的中华家礼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对于家庭文明和社会治理文明的历史智慧,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也使得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家礼建设。
  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它以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教调整着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系着孝老敬长、敦亲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维护了传统社会家庭家族生活的稳定与发展。
  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家庭。因为“礼”的本质是一种“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的理性自觉。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认为,儒家的礼仪文化“对家庭和社会态度做出了规定”,主要作用是“借此建立了一种旨在维持社会和国家之秩序、等级的伦理、生活规范”。在儒学的建构框架中,“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所谓“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与“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礼仪文化始终是社会礼仪文化的价值之轴。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礼仪到社会礼制,家礼文化对全社会起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层制度保障,构成了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爝火不息的“超稳定结构”,对乡土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要积极吸纳借鉴传统家礼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有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利用家礼文化涵育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礼在操作性上贴近生活,通过“自然法”“习惯法”的形式,将家庭道德观念在洒扫应对、人伦日用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渗透给家庭成员,相较于“经礼”更能体现人的“主体精神”和“意识自觉”。因而家礼在承袭家族传统、沟通家庭情感、开展家庭教育、塑造家庭价值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二是利用家礼文化加强社会治理。中国独特的家国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独特的生成和作用逻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通过家庭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并形成了一套以家礼家规、宗法制度、乡俗民约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家礼文化对于社会治理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一家一姓道德教化的范围,而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扩展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领域。
  三是利用家礼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家礼文化作为涵养中国人家庭美德、培育中华文明的特色文化,不仅对中国人而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治理价值,而且就世界范围而言也蕴含着丰富的传播价值和交流价值。那些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海外热议的文化现象,正是因为讲好了中国的家庭故事,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摘编自葛大伟、陈延斌《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功能与传承价值》)
  材料二: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子由少年迈入成年。在古代社会家礼文化和人生成长诸阶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深受中华历代先民青睐的中华家礼文化源远流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递进的逻辑体系,可见,四者一个比一个更重要。
  B. 材料一指出作为社会礼仪文化之轴的家礼文化不仅调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还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C. 材料二中说冠礼文化中的很多地方值得深入挖掘,不仅可以吸纳借鉴冠礼的礼义内容还有其礼仪教化方式。
  D. 材料二提到我国目前已从国家层面重视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要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的有用内容,使其成为青少年道德实践的载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冠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礼是家庭家族礼仪系统中五礼之一,是中华礼仪的源头。冠礼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B. 先秦时期,冠礼的举行非常隆重,不仅有固定的地点,而且常常要由受冠者的父亲主持,还要选择吉日。
  C. 冠礼进行时,正宾先会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再由主宾对受冠者予以品德、志向等人生勉励。
  D. 加冠前,赞冠者要为受冠者做好梳头、挽髻等准备工作;加冠后,受冠者要拜见父母和尊长并接受其教诲。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先由家礼的组成谈起,然后论证其文化功能和影响,最后谈其时代价值。
  B. 材料一引用布罗代尔的观点,旨在论证家礼文化的功能和影响已超出了家庭。
  C. 材料二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行文思路,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D. 材料二选取了传统家礼中 冠礼作为论证对象,论证其在当代的影响。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各自的论述对象“传统家礼文化”“传统冠礼”都提及了时代价值,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 《礼记》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说:孝有三个层次,至高境界是以功显亲,光耀父母;其次是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最下等级是能够养活父母。这一观点体现了传统家礼文化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材料一深入探讨了中华家礼文化的构成、功能及其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强调其在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作用。材料二则聚焦于冠礼,阐述其作为成年礼的重要地位及对青少年道德培养的现代价值。两则材料均体现了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四者一个比一个更重要”错误。材料一“‘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一个递进的逻辑体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根基,才能天下归心,四海宾服”可知,“修身,齐家,平天下”是“递进的逻辑体系”,但并未表述“四者一个比一个更重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