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980字。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及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重视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要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文化IP是特色乡土文化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文化IP原意为文化知识产权,现在这一概念的内涵已逐渐泛化为某种“文化符号”,即“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文化IP开发在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中的潜能逐渐被认识和认同。文化IP具有很强的跨媒介叙事能力及跨产业发展能力,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不仅有利于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传承,而且能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面的拓宽,将乡土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渗透到包括农业、轻工业、旅游业等在内的乡村经济各个行业,实现乡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是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动能的不竭源泉。
  乡土文化IP是乡村独有的文化标识,它可能是一段古老的传说、一座悠久的建筑,抑或是流传千百年的一曲民歌、一种戏曲……越是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外界的吸引力就越大,打造成为文化品牌的价值也就越大。培育乡土文化产业,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以系统性思维展开乡土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传统村落中大量的古建古迹、农业遗址、自然景观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对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包括名人典故、民间传说等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理,并建立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选取提炼出最具乡土特色、最具可塑性的可符号化的特色文化要素,同时可为其设计个性鲜明的外在标识。例如,2021年上海首个镇级乡土文化IP形象“月小狮”,正是以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传统民俗舞狮为基础,并植入当地特色产业葫芦的元素,精心培育出的有底蕴的卡通形象。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可符号化”的特色乡土文化元素提炼出后,要坚持守正不守旧,在尊重乡土文化元素传统内核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乡村实际,对其进行内容的再叙事,不断赋予乡土文化符号新的内涵意蕴。同时,通过文学、演艺、动漫、影视、微视频、网络游戏等传统文化业态与新型文化业态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实现对乡土文化品牌进行全面创新表达,并借助数字时代全媒体传播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乡土文化品牌内容曝光度,最广泛地聚合目标受众,形成强大的粉丝群体。近年来,西南小凉山脉的㟍边彝族自治县致力打造的“甘谟阿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从世代相传的古老传说到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最初的选美大赛到如今涵盖舞蹈、歌曲、音乐剧、沉浸式演出等方式的多元表达,以“甘媄阿妞”为代表的小凉山彝族文化借助互联网融合传播之力出圈海内外。
  (摘编自陈凤娣《挖掘特色乡土文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材料二:
  纵观“村晚”的异军突起、“村超”“村BA”的破圈传播,有一股重要力量在支撑着这些来自乡野田间的“文化盛宴”。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文化传播力、资源集聚力和产业拉动力。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3.0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IP本指文化知识产权,现泛指辨识度高、自带流量、变现穿透能力强、变现周期长的文化符号。
  B. 乡土文化IP可以不拘一格,但必须具有独特性,越独特对外界的吸引力就越大,也就越有品牌价值。
  C. 数字时代全媒体传播手段,是提高乡土文化品牌知名度、聚合目标受众、形成粉丝群体的最有效方式。
  D. 早在20世纪90年代,贵州村民就已举办 “村超”直到近期才火爆出圈,这与互联网传播密切相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IP是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跨媒介叙事能力及跨产业发展能力,有助于特色乡土文化开发。
  B. 卡通形象“月小狮”在传统民俗舞狮基础上植入当地特色产业葫芦的元素,是乡土文化IP形象的优秀典型。
  C. 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遵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打造乡土文化IP也不例外。
  D. 互联网不但“缩短”了城乡空间距离,而且填平了城乡文化鸿沟,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文化发展新格局。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基本观点的一项是(   )
  A. 2024年,“村BA”“村超”“村排”成为热点,2万余场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吸引约1.3亿人次参与,掀起乡村文化热潮。
  B.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簊岭村将当地晾晒农作物的传统农俗打造成晒秋景观,并成功入选“最美中国符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C. 山东省威海市五家疃村因地制宜,以采石坑的石壁作为剧场背景墙,围绕石壁通过建造看台形成一个露天剧场,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文化休闲场所。
  D.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将蚩尤九黎城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植入网络游戏平台,实现历史文化、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跨时空连接,大大提升了蚩尤九黎城的关注度。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论证效果。
  5.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那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两篇文章聚焦乡村文化建设。 材料一强调打造乡土文化 IP,经调查、创新,实现产业融合。 材料二指出互联网助力乡土文化活动出圈,通过数据、对比论证其传播力,表明新技术新媒介对乡村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二者从不同角度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数字时代全媒体传播手段,是……最有效方式”不正确。材料一说“借助数字时代全媒体传播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乡土文化品牌内容曝光度,最广泛地聚合目标受众,形成强大的粉丝群体”,但并不能因此说它就是“最有效方式”。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人
  草明
  吴老太太永远不能忘记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的那个上午。
  她家在延安大北门。右邻是四五家土房子,做着一些买卖。每家门口都摆着一些货物:咸盐、干红枣、木梳夹子、铁钉和棉线。其中一家墙壁上挂着几个牲口用的笼头,还挂有两双粉红色的洋线袜子和羊肚子毛巾。
  吴老太太家是种庄稼的,这时节庄稼都下来了,粮食打好了,大儿子和十四岁的小儿子,赶了一头毛驴上外县去做买卖,她领着媳妇在家里做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