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680字。

  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底色,也是乡愁中国的历史起点。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首先体现为以土为生的生存理性,并进一步衍生为以文化人的社会基础和以德为重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上,上述特征具有极强的历史延续性,并规制着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
  乡土中国是以农业为根基的社会,并形成了“以土为生”的生存理性。以土为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是粘连在土地上的,表现为“人不离土”的社会形态和围绕土地而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乡土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是最为直接和基础的,“土”是作为社会个体的命根。“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式。”在农耕经济的背景下,农民的生活直接依赖于土地,土地具有恒久不动的特性,因此乡村里的人口附着在土地上,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即使偶尔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被迫迁徙,但只要有条件,人们依然倾向返回故里,寻求“叶落归根”。在“安土重迁”的观念下,社会处于一种长期稳定状态,而这种稳定对于国家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在传统中国土地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有稳定的土地,就有稳定的赋税,国家机构就能够正常运转,社会结构自然趋于稳定。
  以土为生不仅意味着人与土地的有机结合,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需要看到,农耕经济有其稳定性,但也有其脆弱性。脆弱性体现在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深刻影响。由于农耕经济所具有的“靠天吃饭”特性,自然资源和条件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存状况。由此,人们天然地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一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不会轻易破坏自然生态;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自然的合理利用以改善生活,如“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此外,人们还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衍生出“天人合一、顺应天命、知足常乐、道法自然”等价值理念。在此,人们表现出的是一种与自然为善的态度,通过节制人类行为、合理利用自然,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乡土中国是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乡土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演化过程中不断累积而形成的文明积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在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并首先体现在“物”的层面,包括聚落、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独特属性。而与物质层面的乡土文化相比,非物质层面的乡土文化更具根本性,主要体现为一系列社会习俗和乡土规则。在乡土中国,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习俗来进行的,并形成礼俗社会。礼俗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在此,规矩不是法律,而是“习”出来的礼俗。对此,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无讼”的社会。在“无讼”的社会中,习俗内化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并由此形成礼治秩序。礼治秩序的形成既源于人的主动“克己复礼”,同时也在于礼俗可以解决乡土社会中的社会问题。
  在乡土中国,乡土文化还包含家规家训、族规祖训和乡规民约等地方性规则。这类地方性规则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法,也是传统中国维护乡土社会运行秩序的重要依据。家规家训主要支持家庭自我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基础规则,这也源于家庭在乡村社会中的基础地位。族规是在家规基础上的进一步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成乡土中国“人不离土”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生活直接依赖于恒久不动的土地。
  B. 人们能自发地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是因为自然资源和条件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存状况。
  C. 包括聚落、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有形之“物”的独特属性,最直接地体现了某地的乡土文化。
  D. 社会习俗和乡土规则都可以用来解决乡土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中国,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大量人口被迫流落他乡,就会给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以及社会结构的稳定造成巨大影响。
  B. “天人合一、顺应天命、知足常乐、道法自然”等价值理念,是农耕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在当今工业文明背景下已经过时。
  C. 村落、祠堂等实体建筑与节庆仪式、风俗习惯等均承载着传统文化,但前者的消失要比后者的消失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冲击更大。
  D. 乡土社会具有一定封闭性,其伦理道德是在其内部逐渐孕育而成的,它与国家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等没有联系。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后汉书•孔融列传》记载:“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B.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C. 南朝梁宗懔曾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年夜饭的场景:“逢岁晚,家家户户准备肉类和蔬菜,守岁迎接新年,家人相聚饮酒,吃团年饭。”
  D. 《红楼梦》:“(王夫人)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4. 为什么说“礼俗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特性,强调了乡土文化和德治观念对中国社会历史延续性的深远影响。文章从费孝通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以土为生”的生存理性及其与农业、土地的密切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以及基于乡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社会治理方式。通过对乡土文化、家规、族规等层面的分析,展现了乡土社会如何以道德为轴心维系社会秩序。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揭示了乡土中国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社会习俗和乡土规则……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错误,据原文“规矩不是法律,而是‘习’出来的礼俗”可知,社会习俗不是法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椅
  孔泷霆
  坐在家中那把老椅上,他慢慢陷入沉思。椅子的确老气横秋得很。他用手摸了摸,光滑中带着星星点点的痕迹。那痕迹,有石头磕到的,有茶水浸泡过的,有狗牙啃过的……无不与老屋共同见证着岁月的故事。
  那是父亲的老椅……
  石家沟村的山,层层叠叠,一座座尖利得像狼牙。他经常和父亲在这山上干活,在石坑里挖洋芋、扒红苕、扯豆角……看漫山遍野的青葱,感受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