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714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史记》自是中国第一部史书,但我们最当注意的是,“为作史而作史”,不过是近代史学家的新观念;从前,史家作史,大都另有一“超史的”目的,而借史事为其手段。此在各国旧史皆然,而中国为尤甚也。孔子所作《春秋》,表面上像一部二百四十年的史,但其中实蕴含无数“微言大义”,所以后世学者不谓之史而谓之经。司马迁是当时春秋家大师董仲舒的受业弟子,他作《史记》盖窃比《春秋》,故其《自序》开头引仲舒所述孔子之言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意思像是说:“我本有种种理想,将以觉民而救世,但凭空发议论,难以警切,不如借现成历史上的事实做个题目,使读者更为亲切有味云尔。”《春秋》旨趣既如此,则窃比《春秋》之《史记》可知。故司马迁《报任安书》说:“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序》说:“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诸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由此观之,其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卿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
  (摘编自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
  材料二: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原来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一部有着“超史的”目的的史书,蕴含无数“微言大义”,后世称之为经。
  B.司马迁《自序》中引述孔子之言,他对孔子借《春秋》寄托儒家理想的旨趣是认同的。
  C.司马迁将《史记》比《春秋》,旨在阐发议论,因此不能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
  D.读懂《史记》,应透过书中的史实去把握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了解其著书的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认为《史记》与《春秋》在写法上有不同,《史记》中的议论是司马迁的牢骚。
  B.材料二认为《史记》之所以受到肯定与推崇,就是因为司马迁的牢骚增加了书的情韵。
  C.材料二对《史记》的体例也有所论述,肯定了“列传”中人物写法上的长处及其效果。
  D.材料三对《史记》的列传“忽详忽略,或分或合”安排的原因,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3.根据材料,下列解说及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的性质与荀卿的《荀子》相同,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与《史记》的观点是一致的。
  B.《史记》是第一部规模完备的纪传体通史,因“纪传”是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故史家称之为“纪传体”。
  C.《史记》中的“列传”在具体的写作安排上有令人费解的地方,后世有不少学者试图对此作出解说。
  D.个人的惨痛遭遇对司马迁影响很大,也正是这遭遇让“据事实录”的《史记》多了他自己的“声音”。
  4.下列有关《史记》的评论,适合作为材料三论据的一项是(    )
  A.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迁所著《史记》,但是汉家不善之事,皆为谤也。(《后汉书》)
  B.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后汉书》)
  C.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
  D.当迁之时,……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踏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通志》)
  5.朱自清认为司马迁著《史记》是“以述为作”,这一观点与材料一中梁启超对《史记》的认识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