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940字。
河南省焦作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情之不可变;礼的精神是序、节、中、文、理、义、敬、节事,理之不可易。乐的许多属性都可以“和”字统摄,礼的许多属性都可以“序”字统摄。
这“和”与“序”两个观念真是伟大。先说和。欧洲第一位写伦理学专书的亚里士多德就以为人生最高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是“不受阻挠的活动”,他所谓“活动”意指人性的生发,所谓“不受阻挠”可以解作“自由”,也可以解作“和谐”。欧洲人谈人生幸福,多偏重“自由”观念,其实与其说自由,不如说和谐,因为彼此自由可互相冲突,而和谐是化除冲突后的自由。和谐是个人修养的胜境。人生来有理智、情感、意志、欲念。这些心理机能性质各异,趋向不同,在普通生活中常起冲突。不仅情理可以失调,志欲虽趋一致,就是同一心理机构,未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理与理可以冲突;未到清明在躬的境界,情与情可以冲突,至于意志分歧,欲念驳杂,尤其是常有之事。一个人内部自行分家吵闹,愁苦由此起,心理变态由此起,罪恶行为也由此起。所以无论从心理卫生的观点看,或是从伦理学的观点看,一个人都需要内心和谐;内心和谐,他才可以是健康的人,才可以是善人,也才可以是幸福的人。社会也是如此。社会所需要的冲突也必终以和谐为目的,一个幸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无争无怨、相安和谐、群策群力的社会。
“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和的意义源于音乐,就拿音乐来说,“声成文,谓之音”,一曲乐调本是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声音配合起来的,音乐和谐与不和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亠样,它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即中国语所谓“文”。就-↓个人的内心来说,思想要成一个融贯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为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就一个社会来说,分子与分子要和而无争,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世间决没有一个无“序”而能“和”的现象。
“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乐记》说得好:“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矣”。先秦儒家中,荀子最精于诗礼,也见到这个道理,他说:“凡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恔。”“文”者条理秩序,是礼的精神,“悦恔”即快乐,是乐的精神,礼之至必达于乐。周子在《通书》里也说道:“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
乐之中有礼,礼之中也必有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主和,礼主敬,内能和而后外能敬。乐是情之不可变。礼是理之不可易,合乎情然后当于理。《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和”是儒家素来认为乐的精神,而孔子拿来说礼,也是见到礼中不可无乐。
(摘编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
材料二:
周公制礼作乐,昭示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正确方向,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春秋时期,尽管礼乐遭受严重破坏,但社会精英依然坚定地将礼视为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见诸《左传》者甚多,如晋大夫叔向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礼,王之大经也”。礼犹如推行政教的车舆,怠慢于礼,必然导致内乱;鲁大夫孟僖子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郑大夫游吉(子大叔)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以礼为“天经”“地义”的同义词。《左传》用“礼也”“非礼也”作为臧否事件人物的最高判词。
(摘编自彭林《道德理性:中华礼乐文明之魂》)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礼”“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的核心是“和”,乐的核心是“序”,二者分别统摄了礼和乐的诸多属性。
B.礼可构建外在秩序,乐可调和内在情感,二者相互配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C.乐与伦理是相通的,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
D.礼在中国文化中相当于“理”,历代有识之士都倡导礼治,以礼教化人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指出乐和礼的精神,并提出“和”“序”的重要作用,提纲挈领,为后文进一步论述搭好框架。
B.材料一在阐述和谐时,从个人内在与社会两方面进行说明,突出和谐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深入,令人信服。
C.材料二在阐述礼时,运用了举例论证,说明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礼仍然受到社会精英的普遍认同。
D.材料二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写礼乐文化受到广泛认可,再分说具体表现,脉络清晰,逻辑严密。
3.材料二中提到历代思想家对“礼”的看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僖子认为礼是人立身的支撑,人如果没有礼就无法在社会立足。
B.荀子认为“礼”是成圣的终极目标,需通过诵经实现。
C.韩愈以是否遵循“中国之礼”作为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准。
D.顾炎武认为明末衰亡的关键在于上大夫不以礼修身。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和”与“序”的关系。(4分)
5.材料二提到礼被历代有识之士高倡,至梁启超等“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综合两则材料,分析礼在中国文化中被重视的原因。(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沉 落
巴 金
“勿抗恶。”
这是他常常用来劝我的话。他自然有名有姓,而且提起他的姓名许多人都知道。不过我以为只写一个“他”字也就够了。我并不崇拜名流,为什么--定要人知道他的大名呢?
“你一个人不承认又有什么用?要来的事情终归要来的。来了的事情你更没有办法叫它不来。日本把东北拿走也是如此。我们还是好好地利用时间来做点自己的事情吧。”
我把他的劝告抛在厕所里。①我整天整夜地浪费时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