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250字。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班固著《汉书》,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他这样一面保存了文献,一面贯彻了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做“书”。他这个创见,影响是极大的。他的书所包举的,比《史记》更为广大;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尽在其中。
书里没有世家一体,本于班彪《后传》。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无所谓侯国,也就无所谓世家。这一体的并入列传,也是自然之势。至于改“书”为“志”,只是避免与《汉书》的“书”字相重,无关得失。但增加了《艺文志》,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载皇家藏书目录,所关却就大了。《艺文志》的底本是刘歆的《七略》。刘向、刘歆父子都曾奉诏校读皇家藏书;他们开始分别源流,编订目录,使那些“中秘书”渐得流传于世,功劳是很大的。他们的原著都已不存,但《艺文志》还保留着刘歆《七略》的大部分。这是后来目录学家的宝典。原来秦火之后,直到成帝时,书籍才渐渐出现;成帝诏求遗书于天下,这些书便多聚在皇家。刘氏父子所以能有那样大的贡献,班固所以想到在《汉书》里增立《艺文志》,都是时代使然。司马迁便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哪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记》虽叙三千年事,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这是不错的。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他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汉书》以矩矱胜”,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的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的。总之,《史》《汉》二书,虽然文质和繁省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材料二:
《史记》与《汉书》中“列传”内容的比较:
《史记》 《汉书》
1.刘知几《史通》:“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
2.太史公自序/叙传:作者身世、撰作动机、写作经过等。
3.太史公曰/赞曰:传末都附有作者对传主的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著《汉书》采用断代主张的创见影响极大,后来的正史皆以《汉书》为范本。
B.《七略》的大部分得以保存在《艺文志》中,是因为“志”与《史记》中“书”的体例类似。
C.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其崇尚骈文的风气使《汉书》在一段时间内为一般文士所偏爱。
D.张辅和郑樵都认为《史记》更胜一筹,前者认为更加简省,后者则认为更注重会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作者认为,就史论史,《汉书》也许比《史记》更客观、合体,但综合来看,二者异曲同工,并称良史。
B.材料一分析了《汉书》繁于《史记》的原因,然后用范晔的评价“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来佐证晋代张辅的观点。
C.对于“列传”内容的比较,《史记》重社会各阶层、重表现历史发展之脉络,《汉书》重上层社会、重体例之严谨。
D.两则材料都涉及两部史书的体例,不同的是,材料一侧重阐述体例的演变,材料二侧重对“列传”体例的异同分析。
3.下面的评价中,褒《史记》贬《汉书》的一项是( )。(3分)
A.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
B.《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C.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D.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
4.在材料一中,历史上的班、马优劣论从哪些方面将《史记》和《汉书》进行了比较?试简要概括。(3分)
5.材料一中说“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请结合《屈原列传》,谈谈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抒发感慨的。(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石投江【注】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流逝如闪电,似流星,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