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920字。

  湖北省十堰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份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关键是“一体”,从“多元”走向“一体”,实际上就是以中原为中心文明格局的确立,也就是“中国”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最早的中国”讨论很多,争议也很大,需要加以特别地分析。
  所谓“最早的中国”,核心要素有三:一是国,二是中,三是最早。三者之中,某一遗址或文化是否已经进入“国”的阶段,有具体可视的考古材料为依据;其年代是否为“最早”,这是考古学上的相对年代问题,都不难判断。唯有是否为“中”,因为纯属观念上的认同,未必一定见诸考古实物,因此最难识别。
  何尊及其铭文
  众所周知,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或”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表述,这应该是我们讨论“最早的中国”的出发点。那么在何尊之前,有无“中国”观念?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从西周初年周人对成周的称呼上即可证明。在文献中,除了称成周为“中国”“中土”,周人也称成周为“东国”和“东土”。既称“中”,又称“东”,岂不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称成周为“东国”和“东土”,这是地理概念,因为周人兴起于关中,习惯上自称其居地为“西土”,其人为“西土人”或“西土之人”,成周在东,自然是“东国”或“东土”。
  成周称“中国”和“中土”,则是文化概念,完全是因为这里本是“有夏之居”,久有“中国”的成说。《史记??周本纪》说得很清楚,周公之所以选择在此地营建洛邑,一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居九鼎”的故地,二是因为此乃“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我们都知道,“九鼎”是夏王朝奠定政治正统的象征物,而四方入贡的传统也源自大禹的“任土作贡”。
  因此,成周“中国”说,不是武王、周公兄弟的新发明,而是周人对夏商王朝政治传统的认同和继承,说明“中国”和“夏”是密不可分的,无“夏”则无所谓“中国”。成周“中国”说,标志着“中国”是超越族属的政治正统,是夏、商、周三族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也是他们作为执政者对自身文明高度的自我标榜。正因为“中国”的这种政治和文化属性,这一称谓是可以随着政治实力的增减而转移的,原本力量弱小、被商人役使的“西土之人”——周人,在殷周鼎革之后,也每每以“中国”自诩,陶醉于“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主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鄙视“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到春秋之世,“中国”已经完全转化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华夏”的异称,是中原华夏诸国对自身文明程度的自矜,也是它们与四方戎狄的文化区隔。
  (摘编自甘阳《新雅中国史八讲》)
  材料二:
  在汉字的世界中,国家和疆域的概念都和武器“戈”有关。①真的假的?为什么看不出来呢?别急,让我们走进古老的汉字世界一探究竟。
  ②看到“國”的甲骨文、金文,也许你会有些疑惑:咦,它怎么那么像“或者”的“或”呢?没错,这就是“或”!在今天它表示“或者、或许”的意思,但在古文字中,它是“國”的本字。
  “國”和“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这还先要讲一讲“或”字。
  金文中的“或”写作 ,它的左边有一个很像“口”的字——“囗”,读作wéi,方方正正,画的是一座城池;右边是一个“戈”。《说文解字》中说:“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邦”是国家,“或”就是“邦”,它的本义是国家。至于下面的“一”,许慎先生说:“一,地也。”“以守一”,就是用戈来守卫国家、守卫疆土。
  “或”是“國”的本字,那为什么今天的“或”表示或者呢?我们熟悉的“国”又是如何从
  (摘编自孟琢《汉字就是这么来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尊出土于青铜器之乡宝鸡,圆口,腹部微鼓,其上铭文中的“宅兹中或”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表述。
  B.在“最早的中国”的三个核心要素中,“中”最难识别,何尊“宅兹中或”的铭文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C.作为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中国”在春秋时期明显带有中原华夏文明的印记,与四方夷狄文化的差异性凸显出来:
  D.材料一中周公营建洛邑和材料二中“平王东迁”,分别为称成周为“中国”“中土”和何尊窖藏地下提供背景。
  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从读者的角度连用两个疑问,既表明读者的认知局限,又引出下文的解释。
  B.句子②中,使用第二人称“你”,仿佛作者与读者对话交流,让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C.句子③用文学故事把表示“或者”的“或”借来表示国家的“或”诙谐地表达出来。
  D.句子④中,用“目前出土”来限制“史料”,准确而又生动,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国”是地理概念,“中国”是文化概念,两种称谓有着质的不同。
  B.夏、商、周均以“中国”自诩,虽易代鼎革,“中国”之称却继承下来。
  C.从“或”“國”“国”的关系看,“或”是“國”的本字,“國”是“国”的本字。
  D.如果不是周朝贵族因躲避战乱而埋藏青铜器,那么何尊就不会流传至今。
  4.同样是引用,两则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引用方式及效果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说:“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说“中国”二字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孤忠者最后的大地
  聂作平
  亲临崖山之前,我曾多次想象,那片庇护过二十万南宋军民和几千条船只的水面,应该惊涛拍岸,横无际涯。然而,登高远眺,我才发现现实与想象相去甚远:目力所及的远方,是一条几百米宽的大河,河面平缓,几十条大大小小的船只在忙碌。至于大海,它还在山那边的远方。
  七百多年的时光太过久远,不仅意味着将近四十代人的新陈代谢,也意味着山河面貌的巨大改变。比如我看到的这片水面,在文天祥时代,他的确能在高处望见与江相接的蔚蓝色大海。
  那时候,珠江八大入海口之一的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