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680字。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讨论人工智能是否应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前提要件,是人工智能能否构成主体或者说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主体性。主体是个具有特定指称的哲学概念,倘若人工智能无法从哲学上证成主体,那么也难以从法律关系上赋予其主体资格。
然而,即使是具有较强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现出一定情感意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离具备主体地位也相差甚远。只有人,并且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或者改造世界的人,才构成主体。由人而来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组织机构,乃至整个社会,但必须有具体的、实践的人的存在与在场。
人作为主体最本质的规定性是主体性,主体性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的创造性与实践性,即主观能动性或者说自我意识。这是人之为人、人为主体最根本的特征。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表现出日益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自主行为能力,但其所解决的问题仍只是封闭场景下的计算求解问题,无法对外界环境自行设定目标或计划,进行自主能动的反馈,远远没有“进化”出自我意识或者说能动性,因此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人所特有的那种主体性,也就无法构成主体。
更进一步,人工智能也不能构成法律主体或有限法律主体。《有限法律主体: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的合理选择》提出,民事主体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历史演变,反映民事主体去脸庞化与去伦理化的特征。但任何拟制主体的根基都可以追溯到人的存在或在场。这非但没有与唯有人作为主体的理论相违背,反而强化唯有人才可作为主体的理念。一方面,公司、社团等法人的建构,可以视为复数人的集合,法人作为法律主体的核心要素仍是享有权利义务并承担一定责任的人;另一方面,非人组织构成法律主体的哲学根基,并非主张一种强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只是在强调最底线的人文主义,即有人的存在或在场。对完全自动化、脱离或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人工智能赋予法律主体地位,在根本上背离了这一哲学宗旨。
(摘编自李凌《“人工智能是否应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伦理审思》)
材料二: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领域展现出的强大自主性和泛化能力,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与人工智能的交流像是和另一个人交谈。那么,当一台智能机器能够和我们进行具有理性和情感特征的语言交流时,机器是否也会影响我们的“人性”呢?人性,通常指的是人类独特的理性、意识、自我反思、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等特质。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并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能构成主体或者说人工智能具有主体性是人工智能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
B. 人成为主体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人具有创造性与实践性,也就是主观能动性或者说自我意识。
C. 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理性、意识、自我反思、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等特质,因此不具有人性。
D. 人工智能通过监控和注意人类的语言来掌握人类的目的意图,对人类认知产生全面又深刻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论证人工智能具有法律主体地位,应该先从哲学上予以证明。
B. 法律主体可以由非人组织构成,说明在法律中并不强调人的存在。
C. 随着人机交互关系继续发展,人工智能将不再是服务于人的工具。
D. 人工智能满足人类所有需要,成为人类生活中智能、贴心的伙伴。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第四段中提到的人工智能的强自主性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对生物科学信息做出分析,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蛋白质分子。
B. 智能医疗诊断系统根据病人的症状、医学知识和数据为病人提供治疗建议。
C. 智能家居系统根据人的口令设置,自动调节房间灯光的明暗和窗帘的开合。
D. 自动驾驶汽车在复杂交通情境和伦理风险下制定并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
4. 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人工智能不应具有法律主体地位?
【解析】
【导语】两篇材料聚焦人工智能的主体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别从法律哲学和人性伦理层面展开探讨。材料一强调人工智能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因此难以构成法律主体,体现了哲学与法律的结合论证。材料二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中的自主性及其对人类理性、情感和价值观的潜在影响,展现对科技伦理的深刻思考。两篇文章视角互补,深刻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对人类认知产生全面又深刻的影响”错,材料二明确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不断监控和注意人类对话者的语言来理解掌握人类的目的意图…… 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类参与者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这里强调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而非“对人类认知产生全面又深刻的影响”。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梨花,雪白的梨花
姜德明
快到天津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多年来,我每次坐火车路过天津,总要站在走道的窗前仔细地往外望着,寻找我童年的踪迹。
忽然发现在我身后站着一个军人,正同我一起望着车窗外的一条长街。
“这条街的变化不大么?”那位军人跟我说,三十年前打下了天津,他们的部队在这儿住过一阵子。我顿时同他亲热起来,告诉他当年我就住在这附近。我问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