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660字。
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一:
技术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它将天马行空的戏剧创意“转码”为可触可感的舞台 面貌,为观众带来视听新体验,为舞台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为演出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
其实, “艺术+技术”的实践古已有之,今日舞台之面貌,也是在一次次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升级演进而来的。250 多年前,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的故宫畅音阁大戏 楼就可以用辘 把演员和道具从顶上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效果。80多年前,海派京剧 舞台上的真车真马、转台水幕等舞台装置,至今仍然在现代戏剧中被广泛借鉴和运用。
戏剧舞台运用高科技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说到底,高科技与包括表演、音乐、舞美等 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都属于艺术语汇。只要内容过硬,科技运用丝毫不会掩盖戏剧本体, 完全可以服务于思想揭示、故事讲述、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带给观众更多惊喜和感动。
另外,在剧场里,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舞台上干扰项更少,表演空间更开阔,演员行动更自由,意境更旷达了。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首创以全屏LED屏幕为 全剧背景,实现动漫与演员表演互动,通过虚拟影像打破原有天幕屏障,实体舞台布景与数字延伸景观无缝衔接。三维建模、动态捕捉系统和音频修复技术的结合,再现了梅兰芳盛年 的舞姿身段和唱腔魅力,引得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高科技进入舞台还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互动感,拉近戏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与其 说高科技破坏了原有的观演默契,不如说是对传统、既有观演关系的不断突破,从而建构了 符合当下审美习惯的新的观演关系。如湖南省博物院驻场演出的马王堆动态展演小剧场戏剧 《一念 •辛追梦》,通过多层次、动态的纱幕投影技术,将复刻还原的文物素材与视频制作 的场景相结合,让纯正的京剧唱、念、做、打融于光影营造的幻境中,使演员现场表演与数 字影像形成亦真亦幻的人屏互动,为观众创造了深度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不少年轻人一开始 是冲着光影特效而来,看完之后却说: “原来京剧这么好看!”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炫彩”就贬斥“肆意卖弄炫技”,不能因 “奇观”就断定“滥施奇技淫巧”。每个戏剧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要对舞台艺术 有担当。对技术的正向或负面使用,根本责任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掌握和使用技术的人。 人心若是守住了正确的戏剧观,立正位、行大道、不忘本,再高新的科技也是为人所控、为 情所用。
(摘编自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
材料二:
可能有人会问,舞台上的高新科技会对京剧艺术造成冲击吗?我非常自信——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在舞台上,内容才是“王者之道”。王国维曾说,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 也”。对于戏曲工作者而言,在内容与形式的博弈中,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即是故事,即是内容。此外,中国戏曲讲求程式性、虚拟性,虚实相生,借景抒情,以 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转码”指利用技术对戏剧创意进行转化,可使其从设想变成现实体验。
B. “炫彩”指技术赋能舞台制造光影特效,对观众形成视觉冲击。
C. “王者之道”指在戏剧表演中应遵循内容占据本体地位的原则。
D. “喧宾夺主”是指戏曲舞台上重视说白、忽视演唱的不当行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科技的加持和主导作用下,中国古代戏剧发展成了现在的面貌。
B.运用高科技会不会掩盖戏剧本体,关键要看戏剧的内容是否优质。
C.中国古代戏曲具有假定性特征,不能在表演时采用逼真的舞台布景和道具。
D. 戏曲舞台中点染环境的物件在独立表现实景的同时为演员提供了动作依凭。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物理布景越少,戏剧舞台上的干扰因素就越少,对演员行走和表演就越有利。
B.很多戏剧可以尝试用现代科技手段烘托和展示,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演体验。
C.用高科技设计现代戏剧舞台时,要结合剧种风格和剧目主题等进行权衡协调。
D.有必要提倡科技有限度地参与戏曲舞台创意,反对盲目追求形式的科技创新。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4分)
5.班级举行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高科技进入戏曲舞台是锦上添花”。假如你是反方,请 根据材料列出你的反驳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秋的微风
辛茜
①寒露过后,富春江畔依旧如夏日般葱郁,只是清凉了许多。今年的桂花开得迟,深 秋的鹳山上,还能闻到浓荫深处飘来的阵阵甜香,久负盛名的春江第一楼也同往日一样,正 气定神闲地与对面的山峦相望,任由身下宽阔的江水泠泠作响,流向远方。
②这里是郁达夫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多次登临赏景赋诗、唤起万千思绪的地方。
③拾级而上,从哈尔滨迁至富阳,把半生收藏带到富春江畔的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 馆长谢华早已在春江第一楼内等候。上到二楼,千余件珍贵的明清古籍熠熠生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