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760字。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 答题技巧+练习题
解题策略
1.通假字解释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注意事项:在解释通假字的时候,要先写出其本字,然后再解释其语境义。例如: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意思便是今义。
词义扩大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词义缩小 左佩刀,右备容臭 臭:古义:气味,今义:气味难闻
感情色彩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中性)今义:言行十分恶劣(贬义)
词义转移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特别注意】区分古今词义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防止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同。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另外,平时要多积累、多比较,仔细分辨,不要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词类活用
类型 解释 举例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名词作状语 一般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