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570字。
云南省普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形象建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主要通过自塑和他塑两种方式进行。
“自塑”主要是指对本国形象的自我塑造。其基本策略是国家主动展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以及价值观、发展理念和国际责任等,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真实的国家形象。当下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要厘清两个根本性问题,即塑造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形象和如何塑造理想的中国形象。
塑造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形象,有赖于国家运用自身权力,确定国家形象的定位与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一战略定位是自塑“可信、可爱、可敬”的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根本原则。
如何塑造理想的国家形象,本质上是方法论问题,而中国近几年在自塑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载体、拓宽渠道、创新方式,以自主、积极的态度塑造国家形象,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中国文化和中国成就,提升中国软实力。自媒体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的新生力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媒体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裂变性和智能化等传播特征,有利于丰富国家形象建构的信源、内容和传播方式。来自民间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相较于主流媒体更接地气,与海外用户更易产生共鸣、共情和共识。
不同于自塑,他塑来源于“他者”的塑造,即作为塑造和传播客体的国家形象呈现出他国视域下的国家镜像。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经济体制等的不同,不同国家之间呈现显著的差异,而在对他国进行形象塑造时多立足本国立场、视角和利益,因此国家形象的他塑往往难以呈现被塑造国真实、客观、全面的形象。长期以来,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中,中国很多时候被“他塑”为“东方的”或“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沉默他者”,而中国形象“自塑”的“合泥”和“失语”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形象进一步“定型化”。
国家形象建构在塑造国际声誉、影响外交关系和推动文化外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望与他塑能够为我们深入理解国家形象这一动态、复杂过程提供宝贵视角。同时,自塑与他塑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可以融合与转化的,表现出两者的多样性、动态性和融合性。
(摘编自泈亚林《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历史进路与路径选择》)
材料二:
1988年,霍斯金斯和米卢斯提出了“文化折扣”,该概念主要强调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商品从一个文化区域流入另一个文化区域时,人们在进行文化商品消费时,理解能力和兴趣等都会大打折扣。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当下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塑真实、立体、全面的新时代中国形象时,除了讲究载体、渠道、方式外,还要有自主、积极的态度。
B.不同于国家形象的自塑,他塑源自“他者”视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倾向性,因此难以做到真实客观。
C.东西方人在认知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异,前者呈现出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后者倾向于折中调和的中庸之道。
D.随着感性要素在社会互动和重构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国际传播策略从“以理服人”转变为“以情服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是确定国家形象的定位与目标,而如何塑造则属于方法论问题。建构国家形象,二者不可偏废。
B.国家形象建构是“自塑”和“他塑”双向互动的过程,二者相互融合与转化,共同为深入理解国家形象提供宝贵视角。
C.由于自媒体更接地气,海外用户在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时,相较于主流媒体更倾向于选择自媒体作为信息源和传播方式。
D.着意表现微观个体的叙事语言能有效突破跨文化壁垒,而宏大叙事因受到文化区隔等因素的影响,难以被普遍理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例证与观点不匹配的一项是( )
例证 观点
A 央视网打造全球唯一24小时直播大熊猫的新媒体平台——iPanda熊猫频道。 在自塑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中国不断丰富载体,创新方式。
B 20世纪,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奋进,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使中国成为世界核大国之一。 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中,中国形象被逐步“定型化”。
C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乐手齐声击缶。 中国偏重以宏大叙事展示国家形象。
D 李子柒舒缓平和的短视频,因触及人类底层共通的“现代性焦虑”在海外广为传播。 共情传播有利于跨越文化差异,凝聚情感共同体。
A.A B.B C.C D.D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应如何更好地通过塑造国家形象来展现中国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十八样
冯骥才
天津人灵,把药材弄到糖里,好吃又治病,这糖叫作药糖。
药糖在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传到北京,广受欢迎。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就有人卖。于是,津京两地冒出了不少能人干这事,一是想出法来把各种草药弄进糖里,各色各味好看好吃的药糖愈来愈多;一是在“卖”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