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25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哲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这两种文体形态交相辉映,不仅成就了一个大时代里散文的辉煌,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的“杂文学”传统。而其文体特征则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史哲没有分家,实用文章和非实用文章混杂,文学与非文学交织,其时也没有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散文家。可见,先秦时代的散文概念和内涵是模糊的,文体是自然朴素的,同时也是极其包容的。正是这种模糊、自然朴素和包容性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宽阔、宏大坚实的基础。
  先秦之后的两汉以“历史散文”为主要文体形态,“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它将散文推到了一个顶峰。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方面瓦解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文——骈文;一方面又融合叙事的历史、说理议论的哲学、抒情的文学于一炉,从而形成了叙事、议论与抒情三位一体的“古典散文”格局。当然,“古典散文”只是唐宋的一种主流散文文体形态,在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品类多样,写法也多姿多彩,既有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等有很强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车载斗量的诸如书信、奏议、诏令、论辩、传状、碑记、箴铭、颂赞、哀祭、序跋、书说、赠序等偏于应用和议论的文章。明代以后,先是“以拟古为主”的“七子”的散文创作成为时流,继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一切作品“皆从胸中流出”的小品笔记成为主要散文文体形态。而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散文,既强调“义理、考据”,又注重“词章”,即将应用性与文学性融合在一起。从以上对古代散文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中国的古代散文,从文体的角度讲,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杂文学”的系统。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它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文体;其二,中国的古代散文,先秦时期是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魏晋之后总体看文学性文体占据主导地位,但应用性文体也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总结、回顾中国古代散文文体演变的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到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所以不论是长篇论著或是短篇小品,其文体基础都十分脆弱;即使“五四”时期热闹一时的英美“絮语散文”,其实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并不是很多。而能够像中国散文那样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优秀之作更少。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重“笔路”,重纪事、说理、个人性和科学精神,但在“文章”,即抒情性、音乐性、语言韵味,乃至“文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
  (摘编自陈剑晖、杨汤琛《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虽不是我国说理文体制的主流,但后代不乏类似之作。从扬雄模拟《论语》而作的《法言》,到后代的佛教语录和理学家语录,都与《论语》一脉相承,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论辩。在后代说理议论文中,也不乏其例。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后代哲理政论文受其影响,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也由此而孕生。
  先秦说理散文中大量的寓言,本是为说理而存在,但由于其自身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能够脱离说理文字而独立,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其中的优秀之作,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先秦说理散文中,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以磅礴的底蕴成就了自身辉煌,开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文学传统,也为中国古代散文奠定了宽阔、宏大的基础。
  B.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散文长期势弱未成主流,文体基础薄弱,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不多,不似中国古代散文具有文体意识。
  C.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尽管后来没能发展成为说理文的主流,但是对后代的佛教语录、理学家语录和专论体说理文都有影响。
  D.寓言这种文学样式,因其自身的意蕴以及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可以从先秦的说理性散文中脱离出来,并成为小说的雏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散文的起源开端,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和文体意识。
  B.材料二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先秦说理散文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C.材料一借西方文学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文体意识自觉的重要性。
  D.材料二以汉代杨雄的《法言》为例,来论证先秦说理散文在体制上对后世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中各时代散文文体形态特征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这两种形式都有密切关系。
  B.《史记》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编史方法,其中的“纪”“传”部分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散文。
  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语言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世称“建安风骨”
  D.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
  4.材料一论证手法多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二谈到“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的观点,请从《齐桓晋文之事》中找出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逍遥游①(节选)
  余光中
  ①如果你有逸兴作太清的逍遥游行,如果你想在十二宫中缘黄道而散步,如果在蓝石英的幻境中你欲冉冉升起,蝉蜕蝶化,遗忘不快的自己,总而言之,如果你何幸患上,如果你不幸患了“观星癖”的话,则今夕,偏偏是今夕,若你竟不能与我并观神话之墟,实在是太可惜太可惜了。
  ②我的观星,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泠然善也。南天穹的星阀争相炫耀他们的家谱,从Alpha到Beta到Zeta到Omega,串起如是的辉煌,亘古不变。后羿的逃妻所见如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