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828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
  一是“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凋落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上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凋落于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上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凋落在地面上的。
  二是“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而“落叶”,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游子漂泊,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为“木”暗示的沉稳、坚固,“叶”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飘零”“客心”“故国”“零落”“无复归”这些词语,都在印证着“落叶”与“木叶”不同的诗歌境界。
  概括言之,“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不能写成“无边落叶萧萧下”,则正因为杜甫本要创造出一派阔大苍凉,“落木萧萧”对“长江滚滚”,才构成了统一的诗歌境界。
  作为诗歌形象,“木叶”和“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
  (摘编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说“木叶”〉之“落叶”意象探究》)
  材料二:
  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历代诗人诗歌中的“落叶”着重在“落”字,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落叶”都是凋落于地的;而“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叶。
  B.材料一认为,“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是完全脱离了树的。
  C.材料二认为,“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没有差别,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原因之一是前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D.材料二认为,大量古诗中的“木”字并不像林庚先生所说“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证明“木”字并不能反映季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之所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是因为“落叶”摒弃了树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从而传达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的暗示。
  B.材料一认为,“落叶”与“木叶”虽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但作为诗歌形象并没有高下之分,各成佳境。
  C.材料二认为,《野望》中的诗句“树树皆秋色”绝对不可改为“木木皆秋色”,原句连用两个“树”字,强调的就是秋天无生机的萧索的树。
  D.材料二认为,杜甫的“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和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都是用“树”写出了秋天的情景,尤为脍炙人口。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的一项是(    )
  A.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4.材料二与《说“木叶”》表达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材料一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请依照示例,列举两例进行说明。
  (示例)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暗示性)杨柳——借杨柳的枝叶来暗示女子黯然的离情。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