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310字。

  浙江省台州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在此时期中,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避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创新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
  材料二
  《荀子•礼论》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古人认为:天地,是生命产生的根本所在;祖先,是同一族类的根本所在;君主与老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这即是儒家所谓的“礼之三本”,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在儒家看来,“礼”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有序的宇宙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准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某一时期,中国民众对本土老旧建筑工艺多抱有鄙夷之态,城市原有的风貌也遭到了西式建筑的入侵。
  B.对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国建筑物进行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有助于唤醒社会保存古建筑的意识。
  C.作为祭祀性的礼制建筑,坛、庙在祭祀对象上有着严格的划分:坛用来祭自然神,庙用来祭祖先。
  D.以民居、宫殿等为代表的古代建筑在发挥居住、朝政等功能的同时,也显现出受“礼”影响的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这难以抵挡的破坏旧建筑的狂潮,梁思成持有悲观态度,因为他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是无法避免的。
  B.在梁思成看来,我们仅仅考虑如何保护古建筑很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将来如何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
  C.古代基于“礼”出现了两类“礼制建筑”,二者都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它们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D.秦汉以后,坛、庙建筑的功能和内涵发生了变化,但在建筑形式上始终保持着先秦时期的风格特点。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史记•礼书》载:“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以为典常。”
  B.《新论》载:“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
  C.《独断》载:“祠南郊,祀毕,次北郊,又次明堂、高庙、世祖庙,谓之五供。”
  D.《管子》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进行春季祈、夏至祈雨、冬至祭天等仪式的重要场所。请结合材料,谈谈天坛为什么被称为礼制建筑的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檐滴及远山木叶
  魏邦荣
  秋天雨夜,再读宋人欧阳修的《秋声赋》,读出不同于以往的人生况味。
  欧阳修作此赋时五十三岁,已步入知天命之年。他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秋风摧折的悲凉,由草木推及被愁思困扰的人们,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并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反思自省。人要有悲天悯人之情怀,还须精进道德之修为,这或许是这篇赋胜出同类题材作品的缘由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