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30字。
湖北省十堰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媒介演变,丰富多样的演艺新形态不断出现:沉浸式剧场、旅游剧场、景观戏剧、全息剧场、环境式戏剧、游戏剧场等。这些新演艺形态,促使演出空间拓展、观演关系发生演变,因此有观点认为,如果把这些也归入戏剧的范畴,会使戏剧艺术的边界模糊,也有专家主张把戏剧艺术与含有戏剧元素的娱乐体验活动等进行区分,不能随意称其为“戏剧”。但我的观点是,这些新演艺形态,其特征并没有溢出戏剧的边界,是在推动戏剧艺术不断发展。
戏剧是什么?戏剧的核心要素是扮演,戏剧中永远不能取消“角色当众表演”这一实质性内容。我认为,只要满足此核心要素,就可以称之为戏剧。
在戏剧艺术的发展史中,戏剧形态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拓展的。新演艺形态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以强沉浸式的体验感、高度的参与感,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为基础,构成了区别于剧院、音乐厅等传统演出场馆的“非标剧场”空间。这些新演艺形态,仍体现了角色扮演、假定性、现场性等基本特征,这是它们仍然能被称为戏剧的关键。
对于这样的新演艺形态,有人可能会说,一些与文旅相结合的“旅游剧场”和沉浸式戏剧,主要目的是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感,而非追求艺术的深度和高度。其实,戏剧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演出场所以及是否注重与观众互动。在传统的剧场之内、舞台之上演出的某些作品,也可能并不具备严肃戏剧所强调的艺术的创造性、审美性和思想性。而在新演艺空间上演的作品,也可以做到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兼备。全息沉浸式戏剧《巾帼》以秋瑾、杨开慧、赵一曼等近现代女性英杰事迹为主题,采用全息投影技术,让真人演员和虚拟人物同台“飙戏”,打造出真实的时空穿越感。当观众被秋瑾的警世之言、杨开慧的深情家书、赵一曼的悲壮遗书深深感动时,可以说该剧就实现了其艺术和思想价值。
从观演关系上来看,新演艺形态也完全符合戏剧的特征。戏剧的演出是演员与观众的一次共同创作,观众的参与和反馈是戏剧完整呈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演员的表演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反应;而观众的反应又直接推动着演员的表演。这种即时的、有效的、彼此作用的沟通和交流,构成了观演关系的核心。诸多新演艺形态打破了传统演出空间和惯常观演关系,其零距离的观演互动、高度的参与感,完全符合观演关系间即时互动交流的戏剧本质特征。
其实,那些走出室内剧场、演员与观众零距离、技术和媒介一同参与叙事的戏剧新形态,拓展着戏剧演出的物理空间,重塑着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性体验,借助新媒介拓宽了戏剧的传播语境,丰富了戏剧的形态,其多样化、实验性是值得被接纳和认可的。
(摘编自罗丽《别让剧场的边界限制戏剧发展》)
材料二:
从小剧场戏剧到山水景观戏剧,从沉浸式演出到互动式游戏,观众可以参与其中,甚至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并影响剧情的发展。这些泛戏剧形式,受到观众的欢迎,票房收入可观,成为一时热门。但它们也打破了观演分离的审美界限,将戏剧与娱乐融为一体,模糊了戏剧的边界。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类泛戏剧探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戏剧。戏剧属于剧场,在传统舞台和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新演艺形态拓展了演出的物理空间并拓宽了传播语境,改变了观演关系,增强了体验感,对戏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B.材料一认为戏剧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与它的演出场所以及是否注重与观众互动无关,新演艺空间中上演的作品也可兼有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
C.材料二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戏剧是属于剧场或类似于剧场的空间的,其剧本、故事、人物等戏剧相关的审美尺度和艺术环境都不能也不应该变更。
D.材料二认为泛戏剧形式的演出强调的是观众的体验感,大多不追求戏剧的艺术性,其观众不同于戏剧的观众,虽沉浸演出之中,但只是游客罢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分别代表当前对新演艺形态的不同立场和视角,材料一倡导开放包容,材料二坚持传统界定
B.材料一认为之所以能把新演艺形态称为戏剧,关键是因为它仍然体现了传统戏剧的某些基本特征。
C.如果《雷雨》演出时,观众跑到舞台上喂蘩漪吃药,伴随着观众与演员之间距离的消失,戏剧氛围必然被破坏。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都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改编自经典戏剧《麦克白》,有人认为它把经典的严肃悲剧变成了一场支离破碎、随游而看的秀。
B.山东泰安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仅仅着眼于游客对于风景、文化的漫游,在历史文化与山水时空的叠映中,把观众带人沉浸式穿越之旅。
C.环境式游戏剧场《旧物盒》以找寻“旧物盒”作为线索,将某个区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起来,让观众成为游走在时间记忆中的玩家和解密者。
D.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舞台为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及十二座背景山峰,构成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剧场。
4.从材料二看,作者为什么不认同将泛戏剧形式与戏剧混为一谈?(4分)
5.复兴中学戏剧社决定采用新演艺形态改编《雷雨》课本剧,请结合两则材料,依据新演艺形态的特点,谈谈他们在筹备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地树影
陈敏
尽管已是春天了,可一夜间,天又下了一场雪。雪落春风,孕育着希望,有一番别样的景致,我决定去松朵山拍摄山景。
雪后初晴,山野田园之中,春意在悄然生长,透着少许的清冷与寂静,我刚举起相机,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别乱拍!”我一惊,心想是不是拍了不该拍的东西。可又一想,这里是林区,又不是什么圣地,咋就不能随便拍了?那声音触发了我脑海中一段不愉快的回忆,多年前,在圣地西藏,在禁止拍照的布达拉宫内部,我手里的相机刚动了一下,一只大手“哗啦”一下劈下来,我的相机差点被没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