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130字。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1963年5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了一段话,即今天人们所熟知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该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和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抓住了哲学思想的主要矛盾。纵观世界哲学史,各种思想体系纷繁复杂,但归根结底不外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思想到底是否正确,又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
  B.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是因为它能让人的思想从不正确走向正确,并更好地指导实践。
  C.毛泽东否定了客观、主观唯心主义两种认识论的根源,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D.引用钱锺书的话,强调文章的学习重在学习文章本身,无需了解作者。但并非所有文章的学习都是这样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此时的认识不能说正确,也不能说不正确。
  B.明代的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应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C.要深刻理解伟人的作品,需要了解伟人生平思想,这是知人论世的表现。
  D.曹丕认为文章是治国的大业,也是永存的伟业,但不被材料二的作者认可。
  3.请对材料二中“新矛盾一”和“新矛盾二”之间的“从属性、连锁性”作简要说明。
  4.材料一中说“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与前文“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似乎矛盾,对此应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二作者根据材料一内容揭示出种种矛盾,请据此分析黄庭坚的《登快阁》表现出哪些矛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银匠
  南子
  这天,巴音布鲁克镇高山牧场下起了细雨。
  小银匠宗嘎日布放下小尖锤,①看着帐外的秋雨,轻轻地叹了口气。
  昨天,他再一次向父亲苏郎格西提出,想将这间银匠作坊改建成民宿,而自己准备组建一个马队,为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游客服务。
  苏郎格西自然知道儿子的心思,在这个不大的高山牧场,银匠是个没落行当,儿子一定厌倦了这充满焊药味与煤油烟味的制银生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