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0130字。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既是一位艺术天才,又是一位艺术全才,对于当时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诗文书画无不精通,艺术造诣均臻上乘。在长期而全面的艺术活动中,他对于艺术的核心问题有着深切的体会。他提出:“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又指出:“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这两段话中,“艺”可以视为“技”的同义词,都是指艺术创作的技艺、技术或技巧方面的问题。将两段话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概括出“艺道两进”这一命题。
  中国艺术哲学奠基于先秦时期,最主要的是孔子和庄子的相关论述。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这几句话精炼地概括了孔子学术与教学思想的中心问题,从中可以体会到孔子对于“道、艺”关系的看法。
  “道”在《论语》一书中含义颇多,有时指形而上的宇宙力量(天道),有时指古代帝王的法则、原则(先王之道),有时指方法学说,有时指道理,但这些具体含义又都包含着“道”这一概念的核心内容:一种终极的形而上的力量,即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关于“闻道”、体道的途径,孔子强调了一个“学”字。他的学生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篇)可以视为孔子“学”习理论的纲领。孔子本人“学而不厌”且学无常师,他学习的目的在于“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篇),即通过广泛学习而上达“天道”。
  再看“艺”,古代学校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驭)、书、数。朱熹在阐释“六艺”时强调了其中“游戏”的意味:“游”不是殚精竭虑、苦思冥想式地刻苦钻研抽象的哲理,而是用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去对待所学内容,所得到的也是令人愉悦的“趣”,用孔子本人的话就是“乐之”。当达巷党人赞扬孔子博学道艺时,他对学生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执御”即驾车,是“六艺”中较低级者,孔子自谦只会驾车,意在教育学生守约务近,从简单到复杂,从浅近到深奥,又不失“玩物适情”的心境。总之,人能够从娴熟的技艺中得到乐趣,是一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庄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苏轼的思想来源,可谓儒、道、释三家无不浸染,他对于孔子和庄子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他说:“有道有艺。”在苏轼看来,道、艺关系的一种具体呈现形式,就是心、手关系:万物有道,于人类而言,“道”是心灵方面的问题,而将心灵中的体悟通过一定的媒介传达出来,就是技艺手法的问题,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手法做保证,在艺术活动上只能是“心高手低”。
  苏轼用一个寓言故事《日喻》来说明“道”与“艺”的关系。《日喻》讲,一个天生的盲人想知道太阳是什么,但是,通过别人的介绍,他竟然误认为太阳像钟、甚至像管乐器。对此,苏轼感慨道:“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也就是,像盲人一样盲目地“求道”,只依靠间接经验,毫无自身的磨练与实践,必然犯像盲人那样可笑的错误。《日喻》传达的核心思想在于,绝对不能将“求道”想象为可以凭空凌虚的过程。具体到苏轼“艺道两进”的艺术哲学,就是:各种艺术活动各有其道,必须通过长期“学艺”而水到渠成。
  毫不夸张地说,苏轼艺术哲学的核心就集中在“学艺”而自然天成。
  首先,学艺要从规矩入手,精通规则而创新。苏轼精于美食,他举例说,烹饪美味或酿造美酒的材料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两个人做出来却差别悬殊。因此,在精通规则和技术的基础上而自由发挥创造,便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进一步地,学艺要认真观察事物,苏轼讲了一个画坛笑话,画家黄筌画飞鸟,画的飞鸟“颈足皆展”。苏轼认为这便是观察不仔细,因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忽略这些细节,则飞鸟虽具备鸟的形态,却没有生动真实的趣味。最后,艺要达到“传神”的终极境界,不但要得其“常形”,更加重要的是得其“常理”。苏轼盛赞文与可画竹,正是因为文与可能够将竹子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中的微小变化悉数捕捉。这些特定的情态才是竹子的“常理”,把握住这些才能够巧夺天工。
  通过“艺道两进”达到的艺术创造的境界就是苏轼所推崇的“随物赋形”:“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这便是行云流水和游刃有余的境界。
  摘编自《苏轼“艺道两进”论与中国艺术哲学的纲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评价“少游乃技道两进”,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秦观在文学艺术上“有道有艺”,“艺道并进”的评价。
  B.“六艺”是儒家教育的重要手段,孔子言:“吾执御矣!”强调学艺时要态度谦虚,循序渐进。
  C.孔子本人“学而不厌”且学无常师,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即以此典例进一步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D.苏轼融合了孔子和庄子的“道艺观”,即“有道有艺”。“道”重精神境界,“艺”重技的磨练,二者并进,不可偏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炼且集中地体现在《论语•述而》篇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B.子夏言:“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夏的言论也可反映孔子的思想,即“学”是“闻道”、体道的重要途径。
  C.随着技艺日臻精湛娴熟,在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过程中,人也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玩物适情”的乐趣。
  D.《日喻》通过盲人凭他人描述识日的故事,阐释了苏轼的道艺观。其中“太阳”喻指“道”,“他人的介绍”喻指“艺”。
  3.以下古代文论观点,反映了苏轼“道艺”观的一项是(    )
  A.“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B.“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C.“文人之事,因当不只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D.“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
  4.请结合苏轼“艺道两进”的观点,分析《庖丁解牛》一文如何体现“艺”与“道”的关系。
  5.请结合自己的语文写作实践,具体谈谈你对苏轼“有道有艺”“艺道两进”的学艺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锁记
  张爱玲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月光照到姜公馆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鬟凤箫的枕边。凤箫睁眼看了一看,只见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