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29张,教案约2990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就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中国,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此时,鲁迅站在时代的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二、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现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所查阅到的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师:听完同学的分享,现在请你们来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生自由回答)明确:当人们陷入迷茫和悲观的时刻,激发人民的自信心和抗日斗志,指引方向,给人们精神力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