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980字。
七校联盟2025年春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于2025年实施发射。按照计划,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2016H03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
继天问一号探索火星之后,天问二号为何选择2016HO3作为新目的地?未来,它又会带回宇宙中怎样的秘密?
(一)
2016HO3小行星的名字听起来有些“冷冰冰”,但它的背后有一段有趣的发现故事。2016年,美国夏威夷的泛星计划巡天望远镜首次在浩瀚星空中捕捉到它的踪迹,这颗小行星也由此得名——2016代表发现的年份,HO3则表示小行星在4月下旬被发现的顺序编号。
2016HO3绕太阳公转周期为365.4天,与地球的365.25天几乎完全同步。对于这类与地球一起绕着太阳公转的小行星,科学家将其称之为“准卫星”。目前,地球附近的准卫星有5颗,其中2016HO3距离地球最近、运行最稳定。
天问二号为何选择2016HO3?据专家介绍,这类小行星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也有科学家推测,这颗直径约40—100米的天体,可能是某次远古撞击事件的抛射物,甚至可能与地球和月球存在“亲戚关系”。
为此,天问二号计划对2016HO3进行伴飞、测绘、遥感、采样,获取其热辐射状态、表面特征、密度、成分等信息。其研究结果有可能回答准卫星的起源以及轨道演化历史和未来趋势等科学问题,并为小行星乃至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二)
天问二号的另一个探测对象是主带彗星311P,它于2013年被美国科学家探测发现。一开始,科学家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发现了它,起初以为只是一颗普通的小行星,但经过进一步的细致观测发现,它不仅拥有小行星的稳定轨道,还长着六条“尾巴”——彗尾,就像孔雀开屏一样。
专家表示,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演化机制,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此外,311P的直径大约有480米,有观测结果显示,它可能还有一颗卫星。如果属实,311P便是少有的“双小行星”系统。天问二号届时将通过近距离探测,提供更直接的数据,解开311P的更多奥秘。
(三)
深空探测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落火,中国通过一次发射,实施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陆续取得的科学成果,丰富了人类对火星演化历史、环境变化规律、火星表面典型地形地貌成因等的认知。从月球到行星及小行星探测,中国深空探测正在走向更远、更深的新阶段,不断推动着人类对太阳系和宇宙的理解和探索。
在2025年发射天问二号之后,中国还将在2028年前后及2030年前后陆续发射天问三号和天问四号。其中天问三号作为中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确立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将突破火面采样、火面起飞上升、环火交会和行星保护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的目标。天问四号则将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对木星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
(摘编自刘晓《逐星问天,中国深空探测新远征》)
材料二:
2025年,中国航天又将迎来一个重要时刻——天问二号即将发射。
“天问”!我猜,其实很多人对这一名字并不陌生。2020年7月23日,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HO3距离地球最近、运行最稳定,故科学家将其称之为“准卫星”。
B. “天问二号”的研究结果不仅为太阳系的形成还为准卫星的起源提供科学参考。
C. 主带彗星311P有六条“尾巴”,但它既是彗星,又是“双小行星”系统。
D. “天问三号”将突破关键技术,以采集火星样品、探寻生命痕迹为目标。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问二号”既有2016HO3的探测任务,又有主带彗星311P的探测任务。
B. “天问二号”选择小行星作为新目的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勇于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C. 屈原通过文学创作来探寻世界本质,天问二号的科学发现回应了屈原的疑问。
D. “天问二号”的探索精神将激励中国人追求卓越,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2016HO3小行星和主带彗星311P的发现过程及其主要特征,材料二则着重阐述了“天问”这一命名的文化渊源和精神内涵。
B. 材料一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活化石”“孔雀开屏”等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材料二将古今的“天问”对接,突出了中华民族探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C. 材料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了中国深空探测工程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材料二则以“天问”为线索完整串联了从古至今的探索历程。
D. 材料一在表达方式上主要采用了较为客观平实的说明性语言进行介绍,材料二则更多地运用了议论性较强的句子来进行阐述。
4. 请给材料一的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5. 请结合两则材料,从科学和文化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天问二号”任务的意义。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中国深空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为核心,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科技与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材料一以科学视角详述探测任务的技术细节与科研价值,运用“活化石”等生动比喻,展现中国航天的前沿探索;材料二则从文化维度解读“天问”命名的精神传承,将屈原的哲学追问与现代科技成就巧妙呼应。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2016HO3距离地球最近、运行最稳定,故科学家将其称之为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被雪覆盖
李海燕
那场雪下得可真大,从中午一直下到夜晚来临,又下到凌晨。整个世界都变成白色的了。
雪,没有阻止人们在这个夜晚出行,路上到处是戴着小红帽、手里拿着一束火花四溅的烟花的人。其实那不是真的烟花,是一种比真正的烟花还好看的电子烟花。远远望去,像天上的银河坠落在人间,无数彩色的星星在闪烁跳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